农场职工工资总额构成及改进措施

时间:2022-05-08 09:55:24

农场职工工资总额构成及改进措施

摘要 介绍了农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分类,确定了家庭农场职工工资的计算方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农场职工工资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场职工;工资总额;计算;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42-0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它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资总额包括以工资表形式发放的职工工资总额和以经营情况计算的承包收入2个部分。工资总额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包括的内容较多。工资总额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职工的生活水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投资和劳动用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工资分配形式也呈现多元化格局,旧的劳动工资统计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就农场而言,工资总额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1-2]。

1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分类

就定期报表“黑垦统综定A13表”而言,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按会计制度分由企业职工工资、事业职工工资、机关职工工资3个部分构成。在农场内部,行政事业单位多为学校、医院、公检法等单位,这些单位的劳动现象在一年内变化不大,工资较为规范,主要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构成,每年的变化也不大,对于数据的取得也较容易,从工资表中就可直接取得。而农场内部的企业工资就需要区别对待,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一是农场各级管理人员工资;二是工商运建服企业职工工资;三是家庭农场职工工资。

目前,大部分农场管理人员工资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或等级工资制,工资表内容非常单一,各月数据基本不变,核算起来简单、快捷。农场内工商运建服单位职工工资一般实行的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绩效工资等,虽然在核算上有些繁琐,但数据的获得并不困难。

2 家庭农场职工工资的确定

2.1 家庭农场初期职工工资的计算

最难计算的就是家庭农场职工工资,就农场来说,农林单位职工工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取消了以工资表按月发放的传统发放形式,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取而代之是土地承包制,即生产队把青苗分配给职工进行管理,年终再按计算的生产成本折算上交粮食数量,职工在完成粮食上交任务后,农场将按工资表一次性发放全年工资,结余的粮食归己,视为盈余;如果没有完成上交任务,就要挂账,视为亏损,用当年工资或其他职工余粮冲顶。工资的概念稍稍发生一定变化,与经营开始挂钩,视为承包收入。在工资总额的计算上仍可采用基本工资加补贴的方法确定,也叫档案工资。

2.2 职工承租土地、自主经营时工资的计算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制度逐渐健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也趋于规范,为了让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农场收入更加稳定,农场把土地彻底出租给职工耕种,即农场在年初就把土地发包给职工,由职工自己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经营权完全交给职工。农场只收取土地出租费,也叫租金。随着时间的推移,2004年以后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职工种地的热情进一步释放,土地也显得更加珍贵,继而又出现了身份田、规模田、市场田之说。此时再使用档案工资来确定职工工资总额显然是不可行的,它已不再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体现,反映不了职工劳动收入,因此工资表被彻底废弃,工资一词对于家庭农场职工而言已名存实亡,体现更多的是经营收入。

那么“黑垦统综定A13表”8列07行中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该如何确定呢?如果把经营收入全部记入为工资,笔者认为很不妥当,其理由是每个职工租种的土地除有身份田外(也叫基本田)还有市场田。身份田是农场职工和家属的身份象征,农场从场情出发,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将一部分土地低价出租给职工,除此之外职工租种的土地都为市场田也就是高价田。这样看来身份田一年的纯收入也不过4 000~7 000元,也不能作为工资总额统计,只能算是工资总额的一部分。那么租种市场田收入该如何计算,又有多少可以算作工资呢?就黑龙江省饶河农场来说,耕地较少,而人口众多,农场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在土地出租时,为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职工在承租身份田的同时,搭配一定比例的市场田,基本保障每个职工最少能有2~3 hm2市场田,年收入6 000~10 000元。除此之外可以自由承租,租种多的,年收入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那么对于该部分收入该怎样计算工资呢?笔者认为应从垦区平均工资及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综合考虑,以垦区公布的上年平均工资为基数,结合本场当年人均纯收入情况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农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平均工资水平来确定家庭农场职工工资总额。其余的收入都应记入家庭经营性收入统计。

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是指标设置陈旧滞后,几十年一贯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工资形式并存的需要。家庭农场职工虽按在岗职工统计,但工资的取得方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计算的标准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此应改进统计核算方法,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二是统计力量薄弱,填报人员素质不高,数据质量偏低[3-4],在家庭农场没有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是财会人员或从事人事工作人员兼职,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业务水平难以保证,数据质量难以符合统计真实性原则。为此,应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在家庭农场中开展劳动工资统计,专人负责,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统计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三是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分月报、季报、年报。农场填报的是季报和年报,家庭农场职工劳动所得只有到年底经营结束后才能计算出来。季报中计算的工资只能按年收入的预计数平摊到各季,这样的核算极不准确。因此,季报中工资总额的分类应更详细些,计算标准应统一,避免随意性。

4 参考文献

[1] 李作能.职工家庭农场会计核算初探[J].广西财务与会计,1985(6):25.

[2] 周英锐,谷卫彬.浅析职工工资总额构成[J].中国工会财会,2010(12):12-13.

[3] 常乃勤,方纯.关于国营农场贷款中职工工资问题之我见[J].农村金融研究,1983(2):45-50.

[4] 张安光.关于职工家庭农场工资统计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1994(6):53-54.

上一篇: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史简述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