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时间:2022-05-08 08:30:58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思维是一种品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诉求

人的思维的分类很复杂,按照是否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思维可分为常规性和创新性思维。而创新思维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新颖性、价值性、综合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颖性。新颖性就是突破了常规性思维而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设想,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称为逆向思维,它能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高中新课标中,提出了高中作文写作行为的人本性、生活性和人文性。这三点构成了高中课标中作文的“写作”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基本诉求。

1.1 要培养能按照写作要求进行自由表达的人本性思维品质。新课标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由表达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倾向从单纯的“依附”、“顺从”与“适应”中挣脱出来。作为写作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真感觉真体验和真性情表达出来,能把写作看成一种心灵的诉说,让写作贯穿一种主动思考的快乐和表达的快乐。

1.2 要培养写作与生活活动融合的生活性思维品质。新课标使用“表达与交流”的表述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将作文作为一种切入生活的手段,将写作融合于学生生活活动中的方方面面,面对生活积极思考,将关于生活的思考借助于作文表达与交流出来,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呈现方式。

1.3 培养学生从写作的单纯工具性思维转向人文理性的创新思维。写作是一种思维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作文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

2 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需要进行科学的作文教学培养

我们知道,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线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创新性思维是一切理性思维中较高级的活动形式,要实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课标要求,更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实践过程。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探索,不轻信别人的理论。思维中呈现批判性、独立性、逆反性的倾向。学生的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措施。

那么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品质呢?诗人薛雪在《一飘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讳雷同……唯有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他所讲的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多面思考。如: 以“雪”为题,我们可以有以下创见:① 赞扬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② 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③ 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污浊丑恶。④ 冷漠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物萧条。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材料进分析并提取出观点。正面的观点司空见惯,非常大众化,用多向思维就看到了一个问题的其他方面,反面观点成为既符合现实,又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颖观点。

在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好两点: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比如作文中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文章主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是关键。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是获得广博知识,积累作文材料的最佳途径。同时,还要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即看问题的深度。应把握好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加强教育和引导,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入手,帮助他们进行分析,以养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在鼓励学生广泛接收信息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信息,过滤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表达思想。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这既是对作文写作本身的高标准要求,也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最高形式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胥照方,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2006,(10)。

[2] 杨小友,浅谈高中作文教学[J],安徽教育,2006,(9)。

收稿日期:2007-11-05

上一篇:语文教学,风景这边“读”好 下一篇:关于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