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抓住细节

时间:2022-05-08 07:58:52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抓住细节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儿行千里

范春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起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着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犟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滑落。她喊着:“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过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选自《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文章》,有删改)

1.文中讲到的那部外国电影中,母亲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流着热泪说“我的孩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这个地方考查的是细节描写中语言描写的作用。这句话既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又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同时对文章内容和文章的文化内涵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丰富作用,还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异域情味。

参考答案:这句话显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和面对悲痛时顽强的心理。读完这句话,一个对自己的孩子既充满无比的疼爱又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2.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解析:对句子的赏析是考查分析鉴赏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模式。赏析时主要侧重于对细节的赏析,具体到这个句子中就是动词的恰当运用,如“伫立”“望”。除了分析动词本身的含义外,还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具体的分析,结合细节描写的相关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镜头式的写法,给我们定格了一个感人的场景。“我”要离开家远行,亲人们热切期盼着“我”早日归来,同时也写出了亲人的孤独与无助,“伫立”和“望”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亲人对我的期盼和无尽的牵挂。

【阅读指导】

写人记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既然要写人记事,自然就少不了用到写人记事的方法技巧,而细节描写正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细节描写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这类散文命题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题型。一般围绕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来命题,借以揭示文章主旨。

细节描写的范围比较广,作用更是多方面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的重要途径;还有描绘典型环境等重要作用。细节描写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反映事物本质特征、个性特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中细节描写的常见作用:

1.彰显人物性格。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的两句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表明了梁启超谦逊又自负的性格。

2.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小狗包弟》中,记叙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继续发展作了铺垫。

3.揭示文章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等人被杀害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和刘和珍等人的大无畏精神。

4.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如:《小狗包弟》中,最后对庭院的描写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令人悲伤的环境。

5.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小狗包弟》中,“我”在送走包弟后“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6.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在讲到《桃花扇》时“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后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这些细节表现了梁启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表明他是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 青(节选)

薛石云

每到麦苗盖住黑老鸹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到田野上祭青的。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母亲,也许是头天晚上陪母亲说话说得太迟了,也许是母亲的炕头使我紧张而疲惫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因此次日早晨睡了个难得的懒觉。朦胧中,只觉得母亲地穿衣下地,然后轻轻地掩门而出。而我,接着又陷入沉沉的梦乡之中,直到日上三竿母亲叫了一遍又一遍才彻底清醒起床。

母亲说:“少的哩,不知道你攒下了多少瞌睡?”我说:“平时工作起五更睡半夜的,很累,的确攒下了不少瞌睡。回家睡在你的炕头上,心里特别轻松,觉自然就多了。”母亲听了,深表理解,说:“当个干部也不容易啊!”接着她催我洗脸刷牙然后吃饭,说是饭后要到地上祭青。我听了很是兴奋,问道:“你每年都祭青吗?”母亲说:“就是的。”我又问道:“‘’那阵儿呢,也祭青吗?”母亲说:“偷偷地祭啵!后来好了,可以正大光明地祭了。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又很少有祭青的。”说完,她似乎有些不以为然。我宽慰她说:“有我陪你呢,你只管每年祭青好了!”母亲的脸上才有了笑意。

洗漱之后,一进厨房,一股浓郁的油香立刻灌满了我的鼻腔肺腑。我禁不住赞道:“真香啊!”再一瞧锅台,只见上面摆着一大碟油炸面泡子,金黄闪亮的,暄腾腾的,禁不住让人口水直流。我拿起筷子就要搛着吃,但母亲挡住我说:“这碟是祭青用的,你不要吃;你可以吃的放在案板上。”我扭头一看案板,只见上面放着一大一小两碗油炸面泡子,一样的金黄闪亮,一样的暄腾软和。打了糖,沏了茶,泡了油炸面泡,吃着美味香甜的早餐,我的心里别提有多舒坦。

吃过早餐后,母亲将那碟未动筷子的油炸面泡放进一只笈笈筛筐,又从板箱里找出香表一并放进筐里,用一方洁净的纱巾盖了,自己着;让我到后院的麦草垛上撕上一蛇皮袋麦秸提着,然后就锁了门来到街上。

母亲祭青,总是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那天也不例外。走在街上,左邻右舍问她这是干啥去,母亲总是满面春风地说是去祭青。年长者听了,由衷赞许;年轻人听了,则一笑了之。

一出寨子,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便扑入了我们的眼帘。那些高约一足可盖住黑老鸹的麦苗,在亮丽晨光的映照下,流鲜滴翠。一块块麦田仿佛一块块刚刚铺张开的鲜绿鲜绿的栽绒毯子,让人顿生一种柔情蜜意。

母亲务习庄稼一辈子,我分明感到眼前的景色使她很是欣喜。母亲年过八旬,无病无灾,我想这与她一生务习庄稼并与土地及庄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无关系。劳作,让她充实又让她活动了筋骨;而河西走廊一望上百里的绿色田野,则开阔了她的视野胸怀。她饭吃得香,觉睡得甜,心情舒畅,身体硬朗,高寿自在情理之中。

出寨子不远,就是我家的田地。从大路拐到我家地里,需要越过一个水沟。母亲的脚是一双足骨严重变形的小脚。我恐她摔倒,便腾出右手欲上前搀扶。但她说自己能行。过了沟就是曲折逼仄的地埂,而母亲竟能稳稳地走在上面。我真难想象年逾八旬的母亲是怎样踮着一双小脚,在人生的长途中风里来雨里去,为养育儿女而四处奔波的呢!

地里的麦苗栽绒毯子似的,异常鲜翠。麦叶上,未及晒干的露珠在明丽的日光下隐约闪光。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细瞅苗沟,发现其中极少有杂草。母亲见状,便说:“我锄了一遍,又薅了一遍,已没有几根草了。”我笑问她:“薅草是个累活,你不累吗?”母亲说:“给这么好的庄稼薅草,我心里高兴,没觉得有多累。”

谈笑间,母亲找了一块稍微宽展点的埂头说:“就在这里祭青吧!”于是我们便祭起青苗来。掏出柴草,摆上祭物。母亲知道我不信鬼神,所以并没有强迫我跪倒,只是让我退几步旁观。柴草点燃了,一股青烟袅袅上升,轻轻飘荡。母亲虔诚地跪在火堆前,神情肃穆,一边往火堆里一一投放着香表及祭物,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又浇了献茶。最后母亲双手合十,跪拜再三,然后站起,长舒了一口气,祭青就算结束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回望祭青的地方,只见一股余烟,仍在袅袅上升,轻轻飘荡,然后弥散于这葱茏的大地……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7期)

1.第七自然段是对作者要随母亲去做祭青时的景色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当“我”问母亲“薅草是个累活,你不累吗?”母亲回答说:“给这么好的庄稼薅草,我心里高兴,没觉得有多累。”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答:

上一篇:写人要凸显人物个性(下) 下一篇:诗意人生 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