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履迹 第6期

时间:2022-05-08 07:04:01

[2009-07-15 晴] 初到台湾

五点钟摸黑起床,睡眼朦胧中开始前往宝岛的颠簸之路。第一次坐飞机,正好是窗边的位置,一直都喜欢坐在窗边,看外面的景色不断从视线中消失。伤感时会觉得无奈,人生就像这窗外的景色,飞快地流逝,你丝毫不能把握些什么,更无法与时间赛跑。但静静想来,何苦总沉溺于失去的落寞中,这只会让更美的风景擦肩而过。不如享受每一刻窗外映入眼帘的景色。

对台湾最初的印象是从飞机上俯视到的被分割得很破碎的片片陆地。总觉得在飞机上根本感觉不到那湾浅浅的海峡的阻隔,没有时间与历史的刻意分离,在空间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完全没有分割开。初下飞机,接连的繁体字招牌才提醒着我,这是台湾。

台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高楼林立,透过挡风玻璃,我看到路旁低矮连续的房屋。葱翠的树影掩映着这座城市清新的面孔,夏日的风里含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却也有丝丝缕缕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沧桑感。

台湾的天空蓝得疏朗,云朵挂在空中,像棉花。阳光洒在我的脸上,遗落暖意。漫步在“中央大学”时,吸引眼球的却是排得整整齐齐的单车。台湾一直有种规整之美,这种美的背后是否也正展示台湾人的素养?

初到台湾,印象最深的却是这样两个细节:在“中央大学”集中照相时,摄影师与我们隔着一条车道,然而,来往的车辆却特意停下来,示意让我们先照相,我们冲他们招手以表感谢,司机一脸灿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但所有的汽车几乎同时停下来让路。我们能感受到台湾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来自大声的吆喊,只是一阵等待,一抹微笑。

台湾,我来了。

[2009-07-16晴]交流心得

参观台中一中,第一感觉就是好奇。好奇台湾普遍实行的这种男女分校或男女同校分班的制度,在华附时觉得奥班是和尚班,但台中一中整座学校却只有美术班有少数女生,其他全是男子汉。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呢?不得而知。以我们习惯的思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分性别教学无疑是缩小了交友圈,也不知道会不会培养出许多不解风情的柳下惠,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异性之间充满了太多的好奇,这种好奇甚至欲望因为空间距离的拉长而更加浓烈,不可阻挡。或者过多对异性的陌生使他们自然产生一种排斥感,就像一中的学生所说的“女生好怪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教育制度在台湾一直盛行不衰,也必有它的优点。台中一中的校长称,男女分校能充分发展异性不同的个性,这个观点还是相当中肯的。内地这几年也一直在讨论男女中性化的问题,尤其是“超女”时代李宇春的横空出世更让中性化形象推到潮流的浪尖。也许男女生较密的发展,甚至是“耳鬓厮磨”会导致某些正常的性别特征被同化,就如当下的男生相当温柔,女生愈加霸道一般。尤其是当代少男的男子汉气概的缺失更让人忧心。另外,防止“早恋”大概也是这一制度最大的优点吧。早恋,一个长期被抑止却又以强劲势力反抗的现象还是极度困扰着无数家长与老师,男女分校无疑会让学生少些花季雨季的情感萌动,而更专注于学业。当然,我想,怎样能让男女生互相取长补短,在保证充分交流中又保持个性发展应该是当前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尚且稚嫩,还没有能力去思考如此宏伟的命题。

台中一中的设备的确是十分齐全而又富有人性化。图书馆书籍的崭新自然会比华附图书馆书页的泛黄更赏心悦目。自习室的设计与图书馆的装置都相当精致,看得出来是教育部门投巨资的成果。台中一中的天文台也颇具特色,可见台湾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然而当该校的指导老师说板顶是内地制造的,但质量不好,常漏水时,我们还是觉得有几分刺耳。面对台湾很多精致而坚固的建筑工程,内地确实是该反省一下那么多“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原因了。

总有一种感觉,台湾人很自豪,当然他们也有自豪的资本。台湾人会很热情地对我们说,台湾的小吃、水果都是最好的。尽管事实上,内地在这几年早已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和新奇的外国品种,水果的种类可谓五彩缤纷,丝毫不比台湾逊色。当然,在与当地学生交流时发现我们还是有那么点自豪的资本。内地学生的表达能力显然比台湾学生好,台湾学生习惯爆发激情,希望旺盛的表达欲得以满足,但讲话时中心却不突出,逻辑有些混乱。而我们虽然表达得十分有条理,十分流畅,但固有的含蓄思想还是制约了我们的发挥空间,少有勇气去展现自我。我想这大概就是两岸学生学习成长环境与性格所决定的吧。

交流席间有个女生一直在说“你们中国……”,听着听着还是觉得难受。尽管出发之前学校领导已经不停地向我们重申过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交流,政治不属于这个范畴。其实,还是有不少台湾人对内地心存芥蒂,在心底里与内地决然分开,尽管两岸同宗同源,尽管他们说的是中国话,写的是中国字。“统一”,似乎是那么遥远的词语。不过,我们一直坚信,只要祖国越来越繁荣强大,台湾也必然会回归。

[2009-07-17晴]宝岛书香

要是去其他地方,书店是绝对不会进入我的漫游地图的。然而来到台湾,诚品书店却是必去的地方。

不知道为什么,诚品书店给我一种很不一般的感觉,完全超越了我对它的想象。走进它,觉得有书香扑面而来,但这种气息不是浓烈的,而是清淡的,略混着点咖啡的香味。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轻声细语,总觉得自己完全浸没于整座书店所弥漫的特有的书卷味中,酥酥地沉醉。

一改传统书店的沉闷,诚品给人的感觉又明亮又优雅。我喜欢书架的棕色,那种稳重的色系凸显古典之美,也让架上的每一本书都似乎有了种鲜活的生命。随手抽一本翻阅,便不只是欣赏文字,更像在探索书的灵魂。灯光柔和却不昏暗,静默地泻在书页上,暖意撩人。

时近黄昏,看书的人却不少。每个人都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阅读一段人生,或者品悟一番感情。来回行走在店内迂回的通道中,似乎更让我有遨游书海之感,每每有寻到好书的惊喜,便如同觅到知己一般。或许,来诚品就是来找寻精神伴侣的。

从不觉得书香会溢满台湾,固有的印象中,金陵有雅士,北平有墨客,羊城近年也掀起了阅读浪潮。没想到,宝岛上也飘着浓郁的书香,并且这书香早已积淀了历史的味道。这书香不仅在诚品荡漾不已,还从店内流向店外,融入到台湾的寻常巷陌,融入到台湾的空气里。

走出书店,汽车从身旁呼啸而过,视线中尽是匆忙奔走的人们。或许,台湾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书香人文与现代动感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诚品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台湾人放慢了脚步,轻轻地追寻心中不为人知的梦。诚品的24小时从不打烊,为台湾人创造了永恒的阅读世界,也就像架上的一本书,无论何时,总等待着她的知己。

我喜欢书香四溢的台湾,我深深地被吸入她的人文气息里。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脏有韵律的搏动,我也沉迷她甜美的呼吸。这里的书籍太重,我无法带走,这里的书籍所散发的馨香,我只能沉浸,也无法带走。但是,我会带走我对这书香的迷恋,带走对台湾不寻常的印象。

假若能再来台湾,我定会再来诚品书店呼吸书香。

[2009-7-18晴]“故宫”印象

山青水秀的外双溪,淡蓝的琉璃瓦,米黄的外墙,洁白的白石栏杆,一阵古色古香的清雅迎面扑来。

“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当年在看《岩松看台湾》的节目时听到这样一句话,来台湾,最大的期待在“故宫”。

北京故宫的建筑世界第一,台北“故宫”的藏品世界第一。一道海峡,两个故宫,两段历史,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从历史天平上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

总觉得时间太匆忙,两个半钟头的浏览完全不够。满目琳琅的匆匆过后竟是无尽的留恋。

以前听人说,台北“故宫”有一棵世界闻名的白菜,果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翠玉白菜确实是无比的璀璨,任何华丽的修辞都敌不过它自身的华丽。据说这白菜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作原材料,白色的部分雕成菜帮,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看起来鲜活欲滴。白菜上还有一只螽斯虫,象征多子多孙的期盼。导游介绍,这翠玉白菜是光绪瑾妃的嫁妆,白菜正寓意清白,代表了新娘的纯洁。然而细细想来又有几分伤感,瑾妃入宫后一直独守空房,无非是高高的宫墙内的一具艳丽的尸体罢了,没有爱,没有灵魂,只有悲哀。然而翠玉白菜并不能读懂瑾妃的命运,它的光鲜似乎愈加凸显了瑾妃的悲剧色彩。当然,作为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的精湛雕工艺术还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离翠玉白菜不远的是肉形石,这竟是一块天然的石头!但怎么看都像一块真的五花肉,色泽纹理都清晰可见,连皮上的毛孔都栩栩如生,乍看时真有种想要咬一口的感觉。同行的同学笑称,把白菜和东坡肉一起炒了!

刚刚从玉璨珠光的梦幻世界走出来,又走进山水字画的飘逸秀美中。正逢《千字文》书画展,只可惜时间紧凑,不能细细研究。印象最深的是文征明的四体千字文,虽没学过正统的书法,却也被深深吸引。文征明的字看来并不雄浑苍劲,反而有几分别致的温文,行书自是飘逸若流水,这是否与他的人生遭际有关?历尽坎坷,终成大器,少年时代的锋芒锐气却也早被消磨殆尽。我想,字若其人,字体的稳健与温婉也正是他久经磨砺而淡定超俗的心态的反映吧。

故宫里最为绚丽的展览群当属青花瓷。前些年,一曲《青花瓷》唱遍大江南北,也将那久远的制瓷文化带入我们的视线。“故宫”的瓷器太多,目不暇接,但每一件都有它自己的灵性,就算是匆匆地观览,也久久沉醉于它的清醇温润中。方文山曾说:“青花瓷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想想那流淌的釉水,婉转的笔触,泥与水之间的交舞将中国山水的纹饰淋漓尽致地演绎。景德镇青瓷文明在故宫得以延绵,惊赞声中仿佛又回到了千年之前中华文明的明丽繁盛时期,耳际似乎还响着那古老的窑炉旁工匠们制造瓷具的声音,过了千年又流转成那缠绵的曲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我自小沐浴着潮汕文化,潮汕木雕可谓一绝。然而当我用放大镜去细细观察“故宫”里的象牙雕制品时,除了惊叹还是惊叹。有一个玲珑剔透的象牙圆球竟有十六层的镂空,每一层镂空中的图案都十分精美,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有如此极品。而且还有如米粒大小的象牙被雕刻成一条小船,船里坐了6个人,男女有别,表情各异。可见中国古代的牙雕技艺是无以想象的精深。不过这时又想起当年听家乡的老匠人说,无论是木雕还是象牙雕,现在这方面的传人已是少之又少,不少独门技艺早已失传。不禁有些失落,当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不断撞击我们的视觉神经时,我们是否应该回望一下历史,温顾一下那曾经辉煌的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真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要看我们的心。到“故宫”时一直都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骄傲着,同时也为不少古老的技艺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日益流散而痛心。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向来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媲美的,而她的传承需要我们的珍视与呵护。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一样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台北“故宫”里,我能感受到两岸的根连得很紧密,两岸的文化不可分割。我们在赞叹祖宗传下来的珍宝时,也应该守护与传承这绵绵的文化薪火,不管在北京,还是在台北。

走出“故宫”展厅时,随手翻阅一下阅读区的资料。从中得知,台北“故宫”之所以得以储存这么多的国宝,并且大多数藏品历经千年而毫发未伤,都要归功于当年一大批保护国宝、使文物免受战乱袭击的文物守护者。他们护送大批的无价之宝跋涉万里,几经辗转终于落定台湾。在这迁徙中,大部分人付出的是几十年的青春,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想到这,“故宫”之美便不仅仅在于藏品的绚烂、制作工艺的精湛,它更是中华儿女们守护文物的心血结晶。

故宫是一本很厚重的书,记载了中华悠远的历史,也呈现了中华璀璨的文化。它是个整体,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我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故宫,这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但愿不久的一天,翠玉白菜上的螽斯虫能飞越海峡,停落在北京故宫里,延续它多子多孙的神话。

[2009-07-19阴]荡舟日月潭

颠簸三个钟头,终于来到了日月潭。荡舟潭心,风吹乱头发,也驱散了刚刚的疲惫。

总是对小时候学的课文《日月潭》印象深刻,可真正投进日月潭的怀抱时,又像做梦一般。碧天,远山,绿水,浪花。我喜欢这梦一样的感觉,空蒙的微雨在空中密密地斜织着,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潭动人的涟漪。坐在船头,有想在梦里放声高歌的冲动,但很快,风的清凉又吹醒了我,我不忍打破她的宁静。

不想去深究日月潭的由来,也分不清哪里是日潭,哪里是月潭。我是相信日月同辉的,在日月潭,日和月不是隔天相望,而是依偎着,像一对情人,不分你我。也许是受到刚过境的台风的影响,船颠得厉害,我低低地望着日月潭的水,碧绿如玉。推波而起的水雾,幻化成日月潭娇美的容颜,温柔地抚摸着每一个倾慕她的游客。

登岸拜访玄光寺,在山顶上看日月潭,另有一番景致。我看到她的辽阔,目之所及都是一片清澈的绿,远方天水交接,寒山都披上蝉翼般的纱衣,烟雾朦胧而迷茫。暂且卸下心事,也歇了遐想,只求与日月潭对望,在这片沉寂中,细细嗅着她的芬芳,静静聆听风吹皱一潭碧水的声音。许是来这里的人心都放平实了,怀着虔诚敬拜佛灵。寺中求签的人络绎不绝,每个人脸上也都是平静与淡然。

同学说,这水似九寨沟,这潭如杭州西子湖。我没去过那两个地方,但是想来日月潭是独一无二的,她绝算不上西子,不过是素面朝天,有几分姿色罢了。但日月潭的魂在于她的气质,她的幽静却不沉闷之美,她的不同于其他景观之美。

“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不知是在哪听过的咏日月潭的名句,确实真切。走远了日月潭,总觉得还会走近,兴许在梦里,兴许在年华之黄昏,携所想携之人,肩挨着肩,静静地坐在船头,一句话也不必讲。细细凝望日月潭,凝望无言的日月潭。日与月交辉,相依为“明”,人生的尽头依旧光明无阻。

走出日月潭湖区,却无法作别心上之梦。徜徉在梦里,梦里有波光岚影,梦里有湖岛交间,梦里更有那一抹碧痕,那抹日月潭之绿。

[2009-07-20晴]飘渺阿里山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可惜我不是男儿,可惜现在不是春天,若在阿里山的樱树下逢着一个带着阿里山香气的女子,樱花瓣落在女子的肩上,谁能抵挡此番美丽?

前往阿里山的公路盘旋向上,我始终在注视窗外,风景并不单调,单调的是漫长的时间。阿里山的弯比庐山多一倍,也许正验证了那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

下了车,只觉得山上凉意习习,我们太享受这种凉爽,混杂着阿里山特有的气息。

满目的苍翠,清风拂着茂密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一缕阳光穿过丛林,刺亮我们的视线。

生机盎然的林木令人心旷神怡,属于阿里山的清新扑面而来。

姊妹潭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岚光山色倒影在潭中,似幻如真,仿若一幅意境清秀的水墨。我宁愿不相信那个凄美的传说,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对相依的姊妹。这碧绿的水应是上天恩赐她们的住所,而不是她们殉情时落的冷泪。简陋的茅屋散逸着古韵,飘逸的小桥绘着空灵,林木与倒影共舞。也只有在这里,所有烦忧才能真正消散,心灵得以舒展。

三兄弟树,四姑娘树,金猪迎春……名字也都如此容易引发一段遐思,想来大自然便是如此匠心独运,最美的作品于无意间便诞生了。

然而阿里山的历史却没有它的名字那么美。百年前日本人入侵,数以万计的珍贵桧木被掠走,望着那光秃秃的树桩,似乎在低低地诉说着过去。而我们看到“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时,气愤与骄傲交杂,愤的是日本人掠夺阿里山的木材竟还如此地立功碑,骄傲的是,我们的匠人在刻“功”时,将一旁的“力”刻为“刀”字,讽刺的意味毕现。

而更加撼人的是这样一幕,当地人这么描述:“三代同在一根株头上,株死复荣,后来,有一个奇异的种子,飘落在这根不死的枯树上,藉着枯木尚存的养分,它又长出第二代。当二代木的根老壳空之后,再经过300年,它又长出第三代,到如今,它依然枝叶茂盛……”一根枯木上却承载了三代的生命轮回,也许死亡从来都与希望共存。

其实在我眼里,阿里山的美很难用确切的言语来描述,它是缥缈的,有种从未揭开面纱的神秘感,游客也不刻意去探求它的秘密,就如同山间缭绕着的云雾,迷迷蒙蒙。但是我们显然是喜欢这种缥缈美的,甚至可以说是惊讶于这种缥缈美。在空寂的阿里山,云朵仿佛就在你的脚下,远处白雾笼罩着青山,仿佛仙境。

我愿放逐我的心随云雾飘荡,亲吻阿里山的绿水青山。■

临杰留言

古人有云,人活于世,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在书里纵观古今,又要在大千世界中开阔视野。令人高兴的是,陈琳琳有幸到海峡彼岸宝岛台湾走上一遭,我们有幸聆听她如水的文字和真切的感受。

宝岛台湾,有与内地迥异的文化习惯,又有独特的山水风貌。作者行文的结构很清晰,从各个方面铺陈开来,为我们献上了一道难得的大餐。当读到台北“故宫”里的“翠玉白菜”时,我巴不得马上飞过去,一睹它的芳容。但愿我们都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台湾的文化和风光,也欢迎更多的台湾的同胞到内地来交流和游玩。

上一篇:张涵冰文选 下一篇:野猫所承受的命运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