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英雄 3期

时间:2022-05-08 06:21:58

《救火英雄》是一部非常贴合消防员生活,救火场面非常写实的电影,硬伤很少。故事结尾的关键情节中所提到的“烟囱效应”“粉尘爆炸”等,也都是消防工程专业的术语。

当然,作为电影,而非纪录片,《救火英雄》也在很多地方做了相对夸张的演绎。

什么叫烟囱效应?

《救火英雄》结尾,是一场发生在发电厂的大火灾。第一波营救之后,由于“烟囱效应”,建筑物已经形成了一个死局,很难找到入口再次进入实施救援。所谓的“烟囱效应”,其实就是在一个类似烟囱的纵向空间着火之后,因为底下燃烧,导致空间内部上下的温度、压力差距明显加大,从而造成烟气沿垂直方向迅速蔓延。烟和火的蔓延速度,甚至能够达到每秒3~4米,非常迅速。

2009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北配楼着火,我们都去了现场实施灭火救援。北配楼的火势,就不属于“烟囱效应”。它是一个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米,但是着火的时候是外立面着火,而不是内部着火。顶层着火后,外部装修材料燃烧产物流淌下来,再往上烧,最终形成立体燃烧。实际上,建筑物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和《救火英雄》里内部燃烧形成“烟囱效应”是相反的。

面粉可以制造大爆炸?

同样也是结尾部分,余文乐为了救儿子和另外两个小朋友,被困在了一个员工餐厅里,眼看空气就要耗尽。这时候,他和谢霆锋把面粉撒在空中,希望制造一次“粉尘爆炸”,炸出一条生路。粉尘爆炸有很苛刻的要求,需要充分的点火源、足够的粉尘浓度以及合适的粉尘大小。《救火英雄》结尾的粉尘爆炸,看上去有点悬。

因为它是发生在员工餐厅,至多也就是几十袋面粉,就算全都散布到空间里,也没法产生那么大的压力,制造那么大的爆炸。一般这种粉尘爆炸都是发生在面粉加工厂,或者是大型的仓库,里面全都是面粉,就容易形成这个条件。

另外,粉尘爆炸多为多次爆炸。即是说,燃烧其他的东西发生爆炸之后,面粉被爆炸压力给散布到空间里,从而符合了漂浮的可燃粉尘的浓度,再遇到火源,就能发生爆炸(开场的第一场爆炸戏正是如此)。所以说,像影片里余文乐和谢霆锋所采用的这种自救方式,从现实角度来说,很难实现。

烟是消防员最大的敌人

《救火英雄》中讲到,烟是消防员最大的敌人,这个描述非常准确。在火灾中,80%的人是因烟气导致窒息而死,浓烟只要3分钟就能夺人性命,这都没错。包括黑暗,也是我们的大敌,在火灾现场,我们也非常害怕浓烟和黑暗。试想一下,在一个完全密闭的黑暗空间里,要搜救被困人员、搜索火点、进行灭火,确实很让人恐惧。

电影还提到了在黑暗中的幻觉,从我们自身的经验来看,这个倒是没有遇到过。因为处在救火现场的时候,整个正常的灭火战斗是非常紧张的,哪怕是级别再高的领导,也很难保证非常镇定。大家做决断,执行任务,基本上都是靠多年积累下的经验,以及平日里不断重复的训练,那么慌乱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再冷静地想问题。所以,也没有时间产生幻觉,自己吓自己,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救了人,灭了火,圆满完成任务。

但是事情过去了之后,回过头来想,还是心有余悸。毕竟,见到血肉模糊或者烧成焦炭的尸体,任何人不可能说一点也不害怕。

“任达华之死”最感人

影片中,任达华所饰演的“大龄消防员”在任务中为了掩护其他战友,自己砸出了一个缺口,让浓烟释放出去。同时,他也因长时间身处浓烟之中而牺牲。为救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片段,是《救火英雄》中最让人感动的时刻。

2013年10月11日,北京石景山喜隆多商场发生火灾,当时去了15个消防中队,出动了63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其中,石景山消防支队的刘洪坤、刘洪魁在灭火战斗中遇难。他们牺牲的时候,姿势还是在相互掩护,最后一刻还是想要战友能够脱险,但是最后他们被倒塌的楼板砸中,没能逃出来。刘洪坤、刘洪魁因公殉职时分别只有35岁和28岁。

《救火英雄》中,任达华这个角色看上去差不多50岁了,但是他仍旧在担任一线消防员的职务。香港消防员是职业制,内地则是现役制,所以,任达华可以一直做到退休,还在一线救火。我们的体制决定了一线的消防员战士,基本不会超过35岁,基层中队消防员,平均年龄差不多25岁。

体制不同,精神相同

由于香港和内地消防体制的差别,所以在消防管理和调度指挥上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片中最开始引发的天然气管道爆炸,如果是我们来出警的话,第一到场力量,就需要有三个中队近百人。而最后那场发电厂的着火事故,最少也要到场200人,《救火英雄》中,看上去没那么多消防官兵。

尽管体制上有所差异,但在救人这方面,是非常吻合的。我们所强调的也是“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救人要先于灭火。《救火英雄》中也反复提到,要先救人。这不仅仅是内地和香港的共识,也是国际上的共识。所以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与我们的职业要求是一致的。

上一篇:极速欲望 3期 下一篇:安德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