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窥私欲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08 05:13:11

论窥私欲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摘要: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调解类电视节目、民生新闻栏目及电视真人秀节目等运用纪实、真人秀的制作方式最大化满足人的窥私欲。而窥私欲的滥用产生了一系列会问题,它使节目制作低俗化,淡化了媒体责任意识。因此,电视媒体要在尊重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好好把握窥私欲运用的度。

关键词:窥私欲;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低俗化;责任

媒体为了迎合受众需求以确保自身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媒体会根据受众需要选择相应的提供隐私讯息的方式。而电视节目作为最直观的视听形态,能够直接、生动、形象地给观众提供各种信息,也成为窥私欲被运用的重灾区。

一、 窥私欲运用的必然性

1、 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从受众方面来说,大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巨大的压力之下,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生活冲突出现激增,由此产生的困惑、迷惘、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于是大众迫切需要不同的平台来缓解郁积心底的情绪。情感类倾诉、调解类电视节目等很好地充当了受众压力的减压阀。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窥探别人秘密的欲望,都有想知道别人秘密的好奇心,特别是一些异常的、有悖常理的、耸人听闻的事件更能引起相当一部分受众的探知欲望。因此,新闻栏目、电视真人秀节目等所采用的跟拍、偷拍等纪实手法与制作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探知欲望。

2、媒体市场化竞争的结果

从媒体角度来说,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益占据媒体运营主导,受众的需求被无限放大,媒体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尤其是在“收视为王”的恶性循环中,合格的商人总会发现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对于大众而言,能够满足其心理需要的隐私无疑是畅销且经久不衰的最好的商品。

3、技术手段的进步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隐私的窥探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针孔摄像机,监听器等一系列窥私器材的出现,极大的便利了隐私的采集,而网络平台的成熟,则为隐私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

二、窥私欲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形态

1、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邀请一批与当事人没有现实关系和利益冲突的旁观者(包括主持人、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情感等方面的专家)冷静、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并积极地进行现场解读和帮助。江苏卫视的《人间》、贵州卫视的《人生》、湖南卫视的《8090》、上海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尤为突出。它们在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上都更新颖,更符合消费社会中的电视经济运作规律。在满足观众窥私欲和情感体验心理上也更进一步,为传统谈话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节目里竞相把一些母子反目、兄弟相残、三角恋爱等故事,以接近真人秀的形式演绎在观众面前。访谈节目中经常用情景再现或纪实手法展现重要矛盾发生的场面,画面中常出现一些打骂的场面、痛心疾首的哭诉、当事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琐新闻价值不高,内容经常重复的琐碎市民小事,却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猎奇欲望,刺激人们的窥私欲。且随着同类节目跟风现象日益严重,某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甚至开始请嘉宾造假,以获取观众关注,降低了媒体道德底线和公信力,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 新闻类栏目

新闻栏目对于公众人物某些个人领域内的隐私信息的报道,也是源于一种对受众窥私欲的迎合。随着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一些节目中不惜以低俗、夸张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加以传播,无限放大窥私欲,甚至掺杂色情与暴力的画面语言。将矛盾的激化、冲突的作为卖点,将新闻节目无用化、低俗化。以此博取收视份额。严重扰乱电视播出秩序,影响受众收视。

3、调解类电视节目

调解类节目也成为一种时下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如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爱心调解》、上海东方电视台娱乐频道的《新老娘舅》和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等栏目。它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生活民事纠纷,另一方面把家务事隐私事搬上电视屏幕公开传播,满足了观众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但是节目部分内容是涉及个人隐私、人格尊严和权益保护的,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缺失了人文关怀。在《爱心调解》某期节目调解夫妻双方矛盾中,丈夫揭露了很多妻子的个人隐私和生活陋习,节目组为了自身的收视和话题关注度,把这段夫妻互揭伤疤全部播出,明显已经触犯了二人的隐私权,看不到对人的关怀。

4、电视真人秀节目

一些电视栏目嗅到了窥私欲带来的高收视高收益,开始打着真实的旗号做一些伪纪实节目。由于这些节目大部分采用跟拍、偷拍的制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如华娱卫视的《超级搜查令》,它号称“超级搜查令,人性放大镜”,在无下限的偷拍中放大人性的恶。而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好奇害死猫》则是一档讲述社会百态,帮助各种人在社会里面对不同的问题、困难的电视节目,分别有:寻人;揭秘;助人等。尽管它丝毫不避讳采用演员扮演的形态,但观众依然被全程偷拍这种节目制作形式所吸引。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毕竟是披着“真人秀”外衣的“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出轨、打架、甚至吸毒镜头被常态化,观众的审美开始趋向审丑,并敲打我们的道德底线。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伪装纪实的电视娱乐节目对于窥私欲的泛滥运用。

三、窥私欲的泛滥使用带来的弊端

1、 电视节目制作趋向低俗化

电视节目节目低俗化表现之一即是:以残忍为噱头,挖掘人性之恶,极尽窥探之能事;以恶搞娱乐观众,颠覆传统,挑战道德、发掘“丑闻”、“丑态”等。电视媒体为了在市场化的条件下生存发展,不得不开拓更宽的消息渠道、使用更多的技术手段,以求获取更隐秘的消息来迎合受众的窥私需求。过于着重隐私的报道,一味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窥私欲等,压制了电视文化的情感升华和道德教化功能,强化了娱乐功能。这使得媒体忽略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的传播而逐渐流于庸俗。同时在搜集隐私素材的比拼中,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脱出合理的范围,甚至超出道德、法律的范围。低俗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征候而不是单纯的个体现象。这种非理性的竞争影响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2、社会责任感缺失

媒体担负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正确的价值导向应该作为媒体的宗旨,然而媒体为了利益纵容受众的窥私欲,使得受众本身获得一种窥私无罪的便利以及暗示,人人对于窥探他人隐私为情理之中,而对自我隐私的保护惶惶不可终日,影响了正常的健康的社会生活秩序,同时也对道德风气以及法律法规建设造成阻力。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倾向,会逐渐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规范弱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其所操控和诱导的一些流行文化并不是社会真正的需要,有的甚至和核心价值观相悖。

四、如何正确引导窥私欲在电视节目中的使用

1、规范传媒行业规则,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养,媒体要正确平衡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重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理性对待大众需求。

2、公众人物应检点自身言行,正视自我,自觉承担起道德风尚的责任,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3、加强节目创新能力,拒绝跟风,开发更多形态的电视栏目满足受众需求。

4、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当道德的约束力下降,就需要法律来维持底线。

媒体人必须明白,在娱乐化功能被无限放大的时代,坚守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尤为重要。窥私欲作为观众的一种基本心理诉求,应该被尊重,更应该用之有度。(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隐私侵害的媒介伦理审视》向淑君《孝感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 2011年3月

[2]《媒体·名人·受众:虚伪者的狂欢》徐小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

上一篇: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下一篇:植入式广告的受众心理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