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利税并举

时间:2022-05-08 04:15:03

影片《人到中年》将中年知识分子生活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激起了国人对“臭老九”的无比同情。改善条件最容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钱。各单位名为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实为大家多个发钱分物的名目。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对此有切身感受:“我女儿在兵器部工作,每月发70 元的中年知识分子补助费,她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哪里算得上是中年知识分子?”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和重视总是件好事。

财政继续让利,在改革开放前沿探险开路。而自身在修炼内功的基础上,开始着力于骨干性的体制开辟。

财政部的陶省隅、吴翠兰等人,从1980 年起,就在月坛北小街的一个招待所里,专攻一件事,第一步利改税方案就是在这三年中修得的正果。此后的若干年里,这个班子从未停止探索。当年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史耀斌,如今正是继续这项大业的掌门人――财政部税政司司长。

1983 年6 月, 在600 个国营企业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实行第一步利改税。盈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实现的利润,按5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采取三种形式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再进行分配:一是税后利润全部留给企业;二是税后利润再以调节税或承包费的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余下的留给企业;三是税后利润按利润留成比例留给企业三项基金后,余下的利润再采用固定比例上交、定额上交等多种形式交给国家财政。

利改税一举突破了企业只上交利润的,第一次尝试了以所得税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民富国穷、上枯下荣”的现状开始改变。中央领导数度研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问题,认为还是要在税上做文章――“资本主义的税就比我们多多了的嘛!”于是,第二步利改税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解释财政困难,叫“形势大好,拿得太少”。因此,“大家钱多了,就要‘耙’回来一些,主要办法是税收”。原则是“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

与此同时,政府作用经济的方式也开始有了根本转变。基建投资仍是国家竭力控制的目标,但改了方式:变行政手段为经济行为,从10 月1 日起开征建筑税,对计划外特别是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税率加倍。

“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改革原则强调得多,执行得却松。尽管薄一波等老同志坚持财政占GDP 的比重不能低于28%,财政还是在无奈中没能守住这道防线。

值得欣慰的是,财政收入总算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财政部部长王丙乾终于可以在“形势大好”的大环境下稍吐一口气了。

中国工商银行也从中国人民银行中脱胎出来,成了继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后的第四家商业银行。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务中央银行的正业,中国完整的金融体制格局初定。财政金融改革动作很大,却远不如张海迪、步鑫生等名人的事迹那样轰动。

毕竟,那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年代。

上一篇:从危机中走向公共预算 下一篇:1984流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