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探讨

时间:2022-05-07 11:44:05

关于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探讨

摘要:受到保险精算技术滞后、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和风险分散机制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巨灾保险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新西兰和美国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指出了提供法律保障、拓宽筹资渠道和构建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等是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自然灾害 巨灾保险制度 保险模式 风险分散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防范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成为了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国家之一。巨灾的爆发不仅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巨灾保险作为对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减轻政府负担、经济补偿、灾后恢复重建和维护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13年9月保监会批准在深圳市进行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云南省进行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建立切实有效的巨灾保险制度还需要政府、企业和人民大众的共同努力。文章将从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国外较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发展进行探析,以提炼出适用于我国的经验,从而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制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

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与一般的自然灾害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一旦爆发就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根据联合国和我国民政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巨灾带来的巨大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然而,目前我国的巨灾保险发展却亦不尽如人意。以地震保险为例,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人身险中承包了地震风险,但是关于理赔方面则受限于保险合同的具体条款。在财产险中,地震保险是作为一种附加条款而不是一项独立保险。此外,由于地震风险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意承担地震风险。保险业在地震等巨灾中的弱势现状和巨灾风险的严峻形势呼唤我国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发展的巨灾保险制度,这需要从我国现阶段巨灾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到制约其发展的症结。

(二)制约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巨灾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然而由于巨灾保险具有“一般情况下发生频率较低,一旦发生会造成巨大损失”的特性,使其难以满足保险业的基础――大数法则。此外,每个地区所承受的巨灾风险的差异性以及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对巨灾保险的逆向选择和保险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商业保险公司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提供巨灾保险,在自然灾害影响较小的地区或者自然灾害不活跃的时期人们都不愿购买巨灾保险,这样就造成了巨灾保险“供需双低”的局面。第二,由于我国对于自然灾害相关数据保存不完整以及相关技术的缺乏,使得传统的保险精算技术不能够合理的对巨灾保险的费率进行确定。如果巨灾保险费率过低,保险公司则不愿意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如果巨灾保险费率确定过高,则投保人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购买巨灾保险。第三,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以及较单一融资渠道,造成了我国巨灾保险发展滞后。目前,再保险业务发展滞后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导致巨灾保险风险的分散渠道不足。另外,资本市场欠发达,我国的保费仅仅通过储蓄、股票等工具进行应用,市场效率低,巨灾保险的保费难以实现保值和增值。现阶段巨灾保险的保费主要来源于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基于上述因素,这些难题都是在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二、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巨灾保险制度借鉴

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这些制度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其中,新西兰的地震保险制度和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具有代表性。

(一)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的特点是将地震保险以“强制险”的形式附加于个人财产险和住宅险上。只要投保人投保了以上险种,即被视为同时购买了地震险。新西兰制定了《地震与战争损害法》、《地震委员会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为新西兰的地震保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的地震保险制度建立了有效损失分散机制。投保人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地震保险后,保险公司扣除所收取保费的2.5%作为佣金后,将剩余保费投向自然灾害基金。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则根据地震造成的损失范围,分别由再保险人、地震保险委员会以及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美国洪水保险制度

美国的洪水保险计划(NFIP)是国际上最早的巨灾保险模式之一,该计划主要参与者为:商业保险公司和联邦保险管理局。两者在洪水保险计划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商业保险公司在洪水保险计划中仅仅承担着机构的责任,帮助联邦保险管理局代售洪水保险而不承担该保险的保险责任。联邦保险管理局主要负责对洪水保险进行管理和监督。当洪水灾害发生后,来自于财政拨款和洪水保险基金的资金被拨付给代办这项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相应的赔偿事宜,如果赔偿金额不足时,再由财政承担剩下的赔偿责任。

从新西兰的地震保险制度和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巨灾保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为巨灾保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在巨灾发生后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国家的巨灾保险制度都具有多层次的风险和损失分散机制,为巨灾保险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思路设计

第一,完善立法体系是保证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前提。我国应该制定专门的巨灾保险法律,对巨灾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对不同种类的灾害的保险责任、保费费率及赔偿方式等进行规范,例如《地震保险法》、《洪水保险法》等,使巨灾保险的建立有法可依。

第二,发挥政府在巨灾保险中的作用。针对我国商业保险的承保能力不足以及政府财政负担严重的形势,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应该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政府可以每年把财政收入按比例拨付到巨灾保险基金,在灾害较少的年份累积巨灾保险基金,当巨灾发生时将这些基金用于损失的补偿,这样既减轻了商业保险公司的压力同时也缓解了巨灾发生年的财政负担。

第三,拓宽巨灾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除了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的部分保费外,巨灾保险基金应该积极开发其他渠道,例如: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国内外企业及个人捐赠、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入股形式投入资金和保费在资本市场的利息收入等。

第四,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公众是否具有进行巨灾保险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巨灾保险的供需状况。提高公共投保巨灾保险的意识需要政府、保险公司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转变其在巨灾中的角色,使人们减少对政府灾后救济的依赖思想,提高投保的积极性。险公司应加大对巨灾保险的宣传力度,为公众提供巨灾保险的咨询服务等。公众个人应该加强对巨灾的认识,减少侥幸心理,做好防灾减损的工作,提高投保的意识。

第五,完善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巨灾风险的分散需要充分的利用国内外的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商业保险公司在接受投保人的投保后,可以通过国内外的再保险市场将巨灾风险进行转移。可以将保费和巨灾保险基金通过资本市场,利用传统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优势使其得到增值。当巨灾损失发生时,包括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各个主体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这样就达到了灾前风险分散和灾后损失赔偿共同分担的目的。

四、结论

巨灾保险作为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我国巨灾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需要从立法、政府角色定位、保险基金资金来源、提高公众投保意识和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损失分担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均.国外巨灾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海南金融,2009(1):66―70

[2]隋涛,黄敬宝.我国巨灾保险不足的原因和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2):26―29

[3]张雪梅.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借鉴[J]. 财经科学,2008(7):40―47

[4]魏丽,齐.中国巨灾保险制度该如何构建[N]. 东方早报,2014―6―24

[5]郭清.五大问题拷问中国巨灾保险制度[N]. 金融时报,2014―6―18

[6]林光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制度初步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0

(秦绍娟,1991年生,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黄雅琪,1988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李芹,1989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学)

上一篇:哈尔滨市原创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刍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