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8-17 09:57:25

刍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重视力度不够、发展思路落后、理念不够创新、职业特色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等制约性因素。因此,职业教育要想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创新传统的人文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提升国际交流等方式来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培养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校企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文教学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和国外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高技能人才的人文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有关专家曾对国外的人文教学模式作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人文能力、技能,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人文教学,使人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国的人文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践上,虽然大多职业院校提出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仍然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中人文课的设置仍然跟普通的专科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甚至跟普通本科教育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延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是在教学时间上比普通本科缩短了一年并把本科的公共课缩减了而已;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人文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校企合作条件下,务必创新人文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措施,要积极开展“阶梯式”人文核心能力培养

该教学方法即在认可每位高职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它的宗旨是使学生爱学、会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有成就感。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实践探索,有利于加强理性思考,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此教学方法现已被多个教学领域所沿用,特别是在人文核心能力培养领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用。人文核心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要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做到将授课情况、学习状态、学生成绩、学习情感等方面制定为相对应的、详细的、充满人文思想的培养标准。阶梯式培养的目的在于让高职学生明确自己的当前状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培养。阶梯式教学法有利于把握客观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学实际探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实施高职人才的素质教育。

三、校企合作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人文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方法和改进教育观念为先导

我国的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要想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人文教学观念,尤其是要转变传统的不适应时展的陈旧观念;其次是进行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因此,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逐渐要实现“教师只讲10分钟,由学生来做40分钟”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转变过去的以“学生”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有关专家曾经指出,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不了的,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所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生树立一种目标: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是三年一共可以解决多少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三是考核方式也要根据科目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可采用竞赛、论文、项目等多种考核方式。

第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的传承的是技校的办学和管理方式,也有的模仿的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只是把在校时间缩短了而已,由本科的四年缩短成专科的三年而已。这两种教育方式的采用,都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很好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人才,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进行准确定位。把职业院校定位成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建设和服务需要的真正的可用之才。

第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师型”素质教师、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的比例仍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比较年轻,教师本身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狠抓学历和科研,争取上学历、上职称;而且,他们当中的好多人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还每月沉重的房贷。所以,教师本身基本没有精力去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二是校企合作条件下,企业一线的真正的“能工巧匠”不一定具备讲课的口才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的业务也很繁忙,也很少有足够的时间拿出来去学校给学生上一段时间的课;同时,好多学校支付给企业一线“能工巧匠”的课时费不足以吸引企业一线真正有能力的人,致使他们不愿意走进学校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宁可在单位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及学校与一线企业的实践合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学校必须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和服务或为企业一线提供咨询和培训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各种待遇吸引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中来,以丰富课堂的实践教学。

第四,学生毕业后能否实现“零距离”就业,其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学生实践的锻炼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和实训。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投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和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大多学校所倡导的,但是学校能否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对一个职业院校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随着高考的扩招,受传统教育和经济环境因素的制约,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与企业真正的对接,使每个专业、每个学生跟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因此,这是职业院校以后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第五,按照德国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职业能力、技能,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所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也就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教学目标,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点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欠缺的。因此,在高校人文课程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实施课程开发,施行项目教学。校企合作条件下,高职学生能力的提高比知识的积累重要,兴趣的培养比能力的提高重要。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传输人文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才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此,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职业教育院校也应该积极地探索与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与国外职业院校互换学习和交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全面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猛,周霄,马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

[2]孙锋.略论高职院校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苗岩,1966年生,甘肃兰州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上一篇:关于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探讨 下一篇:杭州市中等教育资源评价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