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相应对古代证候研究的启示

时间:2022-05-07 09:53:47

方证相应对古代证候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方证相应;证候要素;证候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105-02

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近年来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证候研究主要包括证候概念、证候分类、命名、证候规范化、证候实质以及证候量化诊断等研究。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使学者们对于证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对于证候的研究多局限于现代研究的范畴,关于古代证候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而了解古人对于疾病证候的认识,能够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和证候,使证候研究更为系统,使人们的认识更为完整,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查阅文献,关于证候的古代研究报道较少,可能与古代关于病、症、证、证候的概念较混淆有一定关系,同时也说明围绕古籍所开展的证候研究较少,这为研究古代证候带来困难,需要寻找可行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1]。因此,有必要从现代视角出发,对疾病的古代证候进行研究,这对于正确、完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疾病证候,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候,指导疾病治疗都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证候是对人体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多维多阶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点[2],原有线性的方法并不适合证候研究,需要探讨新的研究方法。王永炎院士提出了降维升阶的研究方法,将复杂的的证候分解为较为单一的、相对容易认识的证候要素进行研究,为证候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途径。证候在逻辑上为“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证以候为依据,候由素来组合,素由象来表现[3],证候要素是降维升阶的关键点,是从现代视角进行证候研究的切入点。目前关于证候要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张志斌等[4]的研究,以基本能够覆盖临床常见病证的80%为目标,提取出29个证候要素,分为外感六淫、内生五气、气相关、血相关、阴阳相关、其他5个大类,为证候要素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现有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以证候要素为基础,给出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种证候要素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证候要素的灵活组合,从而达到辨证的目的,充分体现了降维升阶的思想。曹洪欣[5]等将SARS的证候要素分为热、毒、湿、瘀、虚,有利于正确地认识SARS,对SARS的证候演变规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些研究表明,以证候要素为切入点进行证候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提示我们对于古代证候的研究也可以从证候要素入手,将有助于执简驭繁地理解复杂的证候。

利用现代数理研究、数据挖掘等方法对于古代文献中某疾病证候的整理、分析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从其他途径对古代证候做进一步探索,以加快古代证候的研究进程。方剂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证相应作为古代制方的最重要原则,对于研究古代证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方证相应为依据,证候要素为切入点进行古代证候要素的探讨可能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1 方证相应源流

《千金翼方・卷九序文》首次提出了方证一词:“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需有检讨,仓卒易知”。而方证相应的思想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病治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并有“桂枝证”、“柴胡证”等提法,如“病如桂枝证”、“如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方证相应。仲景之后,方证相应的临证所用逐渐广泛。唐代孙思邈遵循张仲景方证相应的原则,建立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证体系。宋代朱肱对方证相应做了更明确的阐述:将方证称为药证,“所谓药证者,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并进一步指出“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有:“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是方证相应的进一步描述,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清代喻嘉言将方证相应解释为“有是病即用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后经众多医家的发挥,方证相应已经成为古代制方的最重要原则并且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原则和方法。方证相应原理强调的是方与证的对应性:即证以方名,方为证立,方随证转。这一原则提示古代方剂具有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特点。临床上重视抓主证,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去是药,方证相应原理很好地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方证相应的内涵

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证在理法方药的辨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方剂与证候统一于病机层面。衷敬柏[6]认为方证相应是指方剂的主治病证范畴及该方组方之理法要与病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病症或病机相符合。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随证转。从用药上,方证相应是以药物(方剂)的阴阳寒热之偏来纠机体的阴阳寒热之偏(证)[7],其方剂的配伍以“证”为基础进行加减变化,证不变方亦不变,方随证变,随证加减。因此,方证相应实际体现了理法方药的统一。关于方证相应原理所说的方,不仅是指药物的特定组合,而且还指有明确应用指征的药物,如独参汤、甘草汤等虽均是单味药物,但也称方,这是因为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昏厥,脉微欲绝为主症的元气欲脱证;甘草汤治疮痈肿毒的咽痛、口疮。这就是方为证立。所以,明确的应用指征对于方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方必有证,有证方能成方。

3 方证相应的启示

古代方剂具有方证相应的特点,方剂与证候的对应性使方(药)测证成为可能。以方(药)测证是一种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辨证过程。以方(药)测证是方证相应的应用,方证相应是以方(药)测证的依据。方证相应的关键是主要的、关键的病机层面上的对应,而证候要素是构成证候的基本成分,是对证候病因病机的表述[8]。因此在病机层面上方剂与证候要素是相对应的。由于证候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证候要素的组合,因此方证相应也可以理解为方药与某些证候要素的组合相对应,可以通过方药推测证候要素,再将这些证候要素组合,形成方剂所对应的证(候)。以秦艽鳖甲散为例:方中用鳖甲、知母以滋阴清热,可推知其包含的证候要素有阴虚、内火;用当归以补血和血,其体现的证候要素有血虚;用秦艽、柴胡以驱风湿、透邪外解,可推知其证候要素有外风、外湿;地骨皮、青蒿清内热治骨蒸,其体现的证候要素有内火;乌梅敛阴止汗,可见其证候要素有阴虚。故可得知,应用秦艽鳖甲散所治病症的证候要素总结为:阴虚、内火、血虚、外风、外湿。因此基于方证相应原理对疾病相关古代方剂药物的功效、主治及其配伍的分析研究,以方(药)测证候要素,从而达到间接研究古代证候的目的,这不失为研究古代证候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永炎.读经典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385-386.

[2]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3]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等.从逻辑的观点看――“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5-8.

[4]张志斌,王永炎.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4.

[5]曹洪欣,张明雪.论SARS的证候因素[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11(3):161-164.

[6]衷敬柏,王阶,王永炎,等.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

33(2):137-139.

[7]黄煌.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J].江苏中医,1998,19(8):3-5.

[8]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6-7.

(收稿日期:2007-01-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经血制品传播的几点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