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方证与临床

时间:2022-03-26 09:52:00

百合病方证与临床

关键词 百合病 金匮要略 病证 方剂 临床

百合一病,首由《金匮要略》所命名,即所谓“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细察其病因病机,乃伤寒热病,或它疾误治失治之后,余热未清,或平素情志不遂,遇外界精神刺激,致心肺阴虚,内热躁扰,神明主宰无权,治节施行失利。其证治方药,《金匮要略》共载9条原文,7首方剂[1]。现对百合病方证予以统贯论述。

1 病证原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2 病证解析

综读以上诸条原文,可知《金匮要略》所论之百合病,乃是人体心肺阴虚、内热躁扰、神明主宰无权、治节施行失利而导致的疾病。“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肺阴虚,内热躁扰,主傅失权,则百脉皆病。其症候表现,神明失主,治节不行,则可见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等症;阴液亏虚,内热躁扰,则可见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症。

百合病如未兼见其它病证,因其主要是神志恍惚不定的症候表现,所以有时就会出现“身形如和”这种身体外形似乎没有明显病态的状况。

百合病既可因各种原因独立出现,亦可在其它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早或迟地伴随出现,故临床中一定要依病辨析,随证治之。

百合病之正治,则以百合地黄汤润肺养心、清热安神。然因百合病之证候表现或此或彼,若有若无,故常导致误治而现其它症状。若误以发汗,则心肺之阴更伤,燥热之候愈盛,出现心烦口渴、小便短少、午后潮热等症,此当养阴补虚、清热润燥,治以百合知母汤;若误以泻下,一则更伤阴液,加重内热,出现小便短涩不利,一则苦寒克伐胃气,胃失和降,出现呕吐、呃逆等,此当养阴清热、和胃降逆,治以滑石代赭汤;若误以涌吐,则胃阴又伤,燥热再增,出现虚烦不安、胃脘嘈杂等症,此当清热养阴、宁神安胃,治以百合鸡子汤。

百合病迁延日久,亦可产生不同变证。若出现口渴,则说明阴虚内热转甚,邪热留连肺胃,津液已伤,此时单纯用百合地黄汤内服则药力不够,当内服外洗并用。百合浸汤外洗,通过皮毛与肺相合的关系,“洗其外,亦所以通其内也” [2],起清热生津补液之效。若口渴仍不解,则说明虚热上浮明显,可合用栝蒌牡蛎散养阴生津、引热下行。若出现发热、小便短涩不利,则说明阴虚水热互结,可治以百合滑石散滋养肺阴、清利小便。

肺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膀胱经脉外应皮毛,行头络脑,故百合病之预后,可参照病人小便时伴随的症候来判断。若小便时头痛,说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若小便时头不痛,微恶寒,说明病情一般,病程中等;若小便畅快,仅有头眩,说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百合病之主要病机,乃阴虚内热、神明失主,故治疗时应当补其阴之不足,而清其偏盛之热,此即“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阴虚日甚,阴损及阳,而见神疲、畏寒等阴症,则当酌用养阳之法,此即“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反之,若病见于阳,不予养阴以配阳,而反攻其阴,则阴更伤,复发其汗,则并伤其阳,此则为逆;若病见于阴,不予扶阳以和阴,而反攻其阳,则阳更伤,乃复下之,则并伤其阴,此亦为逆。

3 方药原文

3.1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3.2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3.3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3.4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3.5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3.6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3.7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4 方药解析

4.1 百合知母汤方:

本方百合性甘平味微苦,色白入肺,味苦入心,能润肺清心,益气安神,消邪气之实,补正气之虚,是为君药;知母苦寒,能养阴清热,除烦止渴,是为佐药。二药配伍,润肺清虚,益气养阴。再者二药甘苦合化,又具清养胃阴之功。泉水甘平,解热调中,以之煎药,更能下热利尿。

4.2 滑石代赭汤方:

本方仍以百合为君,清润心肺;滑石清热利尿,代赭石和胃降逆,共为臣药。三药配伍,使心肺得以清养,胃气得以和降,则小便清,呕哕除,诸证平复。

4.3 百合鸡子汤方:

本方以百合益气补肺,清热润燥,鸡子黄滋阴养血,安胃止吐。二药合用,共奏养阴除烦之功,使阴复胃和,而虚烦之证自愈。

4.4 百合地黄汤方:

本方百合色白入肺,养阴而清气分邪热,生地黄色黑入肾,益营而清血分邪热。二药合用,使气血得治,热退阴复,则百脉调和,病自痊愈。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以其煎百合,更能加强泄热救阴之功。

4.5 百合洗方:

本方以百合浸水外洗,“洗其外,所以通其内”,亦能起清热生津、补液润燥之效。洗后食淡味面条,可调养胃气,协助除烦止渴。豆豉味咸,食之反会伤津增渴,故当禁用。

4.6 栝蒌牡蛎散方:

本方栝楼根性味苦寒,能清解肺胃之热,生津止渴,牡蛎性味咸寒,重镇潜阳,引热下行,使邪热不能上炎灼伤津液。二药相伍,则邪热得清,津液得生,而诸证得解。

4.7 百合滑石散方:

本方续以百合滋阴润肺,清热除烦,再以滑石清热利尿,使里热自小便而解。二药合用,则百合病之发热者亦自消解。

5 方证新说

患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此为百合病,总由心肺阴虚、内热躁扰、神明主宰无权、治节施行失利而致。

百合病未经吐、汗、下法,亦未出现其它变证,以百合地黄汤正治之。

百合病误汗后心烦口渴,小便短少,午后潮热,法当养阴补虚、清热润燥,治以百合知母汤;误下后小便短涩不利,呕吐,呃逆,法当养阴清热、和胃降逆,治以滑石代赭汤;误吐后虚烦不安,胃脘嘈杂,法当清热养阴、宁神安胃,治以百合鸡子汤。

百合病迁延日久,并现口渴者,法当内服外洗,治以内服百合地黄汤及外用百合洗方;若口渴仍不解者,则合用栝蒌牡蛎散养阴生津、引热下行;若出现发热、小便短涩不利,则治以百合滑石散滋养肺阴、清利小便。

百合病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随其它疾病或早或迟出现,临床上应依病辨析,随证治之。

百合病病机邪少虚多,症候不定,故诊治时更应重视“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之法则,切不可滥用攻伐之法。

百合病百脉皆病,证候仿佛,故百合诸方常合而用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30g,生地黄30g。泉水煎服。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30g,知母10g。泉水煎服。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30g,滑石10g,代赭石15g。泉水煎服。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30g,鸡子黄1只。泉水先煎百合,后入鸡子黄煎服。

百合洗方:百合120g,泉水煎,取水洗浴。

栝蒌牡蛎散方:栝楼根、牡蛎各等分,为散剂。每服6g,日服3次,以米汤送下。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1份,滑石3份,为散剂。每服6g,日服3次,以小便微利为度。

6 医案证验

6.1 百合地黄汤案:

洪某,男,40岁,1974年5月21日诊。解小便完时、少腹部疼痛,片刻后缓解,小便微黄频少10余天,全身乏力,头晕畏寒,欲寐不能,脉微细而数,舌质红无苔。遂以八正散清利膀胱实热。药用蓄、瞿麦、生地各20g,车前子(布包煎)10g,栀子12g,泽泻、黄柏各15g,滑石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2剂后小便黄稍有好转,余症如前。追问病因,乃同房过频后出现诸症。考虑与百合病类似。故试用百合地黄汤加鸡子黄、滑石治疗。药用百合、滑石各30g,生地50g。1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用鸡子黄1枚搅匀加入药中服。服3剂后小便窘迫感大减,全身症状均有改善。续用前方去滑石服2剂病愈[3]。

6.2 百合知母汤案:

王某,女,13岁,学生。1960年4月15日在看解剖尸体时受惊吓,随后因要大便跌倒在厕所内。经扶起抬到医院治疗,据代诉查无病,到家后颈项不能竖起,头向左右转动,不能说话,问其痛苦,亦不知答,曾用镇静剂二日无效,转来中医诊治。患者脉浮数,舌赤无苔,无其它病状,当即从“百合病”治, 用百合7枚,知母4.5g。服药一包后,颈项已能竖起十分之七,问她痛苦,亦稍知道一些,左右转动也减少,但仍不能说话,再服一剂,颈项已能竖起,不向左右转动,自称口干燥大渴,改用瓜蒌牡蛎散(瓜蒌、牡蛎各9g),服一剂痊愈[4]。

6.3 百合洗方案:

华某,女,5岁。1961年秋患发热下利,住县医院治疗,诊为中毒性菌痢。经治旬余,壮热不退,下利红白,日夜无度,病情危笃,转中医治疗。症见高热神萎,昏昏欲愦,双目露睛,数日未食,口干思饮,舌鲜红乏津。舌苔黄,脉细弱而数。胡老谓,此利属肠,然治应责诸肺。盖肺热则阴亏,其气不降而失治节之权。肠为热灼,则失传代之职,故利下不止,高热不退。遂疏《金匮要略》之百合知母汤加沙参、山药、莲子、银花、桑叶、花粉为方。方中百合重用至30g,嘱服2剂,以观进退。药后下利锐减,热势亦退,嘱守原方再进2剂,遂利止热退,余证亦相继好转而出院。讵知2天后,忽出现燥渴不已,饮水无度,复求先生为治。先生认为此乃气阴大伤,余热未净,无须惊骇。处以独味百合120g,令煎水俟温洗浴。仅洗1次,口渴大减,再洗渴止而瘳[5]。

6.4 栝蒌牡蛎散案:

吴某,女,44岁,家务。1984年5月5日就诊。自述五月前因吵架而情志受挫折,胸闷乳胀,周身瘫软乏力,欲行无力,终日烦扰,口干而渴,思食难进,欲言懒语,如寒无寒,似热而无热。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服用镇静安眠药未效,后请中医诊治,服百合地黄汤十余剂,病情有所缓解。近日又感风寒,发热达39℃,心中烦热,一医给服解热发汗药后,口干苦,渴甚。化验血糖、尿糖均正常。患者头晕目眩,默默无言,时觉有热,小溲深赤,舌红少苔,脉浮数。诊为百合病,治拟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方用栝蒌牡蛎散合百合知母汤治之,并嘱怡情养性。经先后用本方加减治疗二个半月,渴止神安,一如常人[6]。

6.5 百合滑石散案:

谢某,女,23岁。患神经官能症,主诉经常头痛,失眠,眼冒金花,口干口苦,手足心烧,食欲有时好,有时不好,月经提前量少,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若问其有无其他不适,则恍惚去来疑似有无之间。其人营养中等,面色如常,舌润无苔,边尖俱赤,脉象弦细而数。……此《金匮要略》所谓“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治宜滋养心肺之阴,佐以清热镇静,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汤合为一方:百合23g,知母15g,滑石、生白芍各10g,花粉12g,生牡蛎20g,淮小麦15g,炙草6g,大枣3枚。服10剂,口苦口干已好,小便转清,于原方去知母、滑石、花粉,加沙参15g,麦冬、枣仁、阿胶(蒸兑)各10g,鸡子黄(冲服)2枚,连进20余剂,诸症悉平[7]。

7 参考文献

[1]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31.

[2]陈修园著,陈竹友校注.金匮要略方歌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

[3]伍典智.百合病证治心得[J].实用中医杂志,2006(3):177.

[4]吴方纶.百合病治验[J].江西中医药,1960(12):14.

[5]胡谷塘.胡翘武运用经方治验四则[J].中国医药学报,1987(4):39.

[6]秦苏礼,冯军.《金匮要略》清法临证运用举隅[J].江苏中医杂志,1987(2):9.

[7]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

收稿日期 2009-02-23

上一篇:芦荟外敷预防化疗病人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从气虚论治小儿原发性遗尿症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