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道贴近百姓生活路径

时间:2022-05-07 09:15:49

经济报道贴近百姓生活路径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广大群众已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创业、投资、股票等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心理状态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越来越吸引百姓的目光,受众对经济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经济报道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经济报道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的叙述,它既不同于一般性的叙述式的社会新闻报道,也不同于典型性的时政新闻宣传,它是一种经济现象或者一种经济观念的理论抽象和典型概括。就电视媒体来说,要使新时期经济报道贴近百姓生活,走进百姓生活,被百姓接纳、认同,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经济报道的思想性与提高电视的可视性

加强经济报道的思想性与提高电视的可视性是成正比的,只有强调思想性,才能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使枯燥的数据、繁杂的过程,真正变为大众经济学,使经济报道人格化。如今年云南、贵州等地发生特大旱情,严重损害了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每天新闻报道中的各种受灾数据及救灾的进展,既是经济的动态,又是思想的引导。

加强经济报道的思想性还要在选题上多动脑筋。一方面,要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要从微观着手写,从微观角度反映宏观主旋律。例如,写产品质量问题,先从消费的角度写起,从消费者追踪到商业,再追踪到企业,反映出企业生产与管理问题。多年来,“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报道,就是从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开始,大量针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跟踪批评报道陆续曝光,最后使厂长经理们坐不住了,纷纷把提高产品质量当作首要任务。这样的经济报道既贴近群众,又起到了推动企业深化改革的作用。因此,我们说指导思想的转变是经济报道深化和贴近群众的关键。

二、以人为报道主体,体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经济报道要想吸引百姓的目光,就得俯下身子关注百姓生活,就要讲究宣传方式,讲究视角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心理状态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那一套新闻模式和宣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对一切事物而言,人是决定的因素。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心任务的经济工作,其出发点也在于此。抽象的数字和资料堆砌、“见物不见人”是经济报道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事实上,经济生活中的人同样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活生生,真切切。正是这种活生生、真切切的人才创造出无数活生生、真切切的经济事件,使得经济生活这一距离社会最近的社会形象得以具体化、生动化、社会化。

经济报道要以人为主体,将人作为中心,围绕人的生活、人的行为、人的思想平易自然地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贴近百姓生活。例如南阳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的大型系列报道《回乡创业浪潮涌动》,就是抓住这一切入点,在“人”的问题做文章,通过讲述一些高、精、专人才放弃在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乡创业的精彩故事,将一种经济观念、一个经济现象、一家企业发展、一种营销活动及一种奋进精神同人的生活、人的事件、人的情节、人的情感亲切自然地组织并扩散开去,收到了“寓经济于人文”、“寓经济于生活”的良好效果。

三、以情贯穿经济报道始终,让经济报道血肉丰满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商品、资金、知识正突破地域而广泛交汇,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视野更加开阔,对新闻与信息的选样、甄别能力增强。让经济报道有看头,关键是要贴近百姓生活。经济生活中人的情感因素是决定性的。在经济报道中抓住了人的感情,就抓住了经济报道的兴奋点,一点灵犀,全盘皆活,这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作用。去年,南阳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的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身边看变化》,就是一部以反映经济成果为主体的经济报道。我们选择了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情节,通过群众珍藏三十年之久的旧物件、老照片,一个个生动而又感人的记忆符号,以点衬面,以情动人,使节目血肉丰满,颇受观众好评。

总之,经济报道只有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才具有更为深远、持久的生命力。

(河南南阳电视台)

上一篇:副刊参与主题宣传报道的思考 下一篇:广播连线报道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