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5-07 07:35:55

打造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大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较,语文学习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少学生包括家长对语文并不重视;再加上一些老师在教学中还固守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局限于书本和教参,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因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达成。对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 主题 激趣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大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较,语文学习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少学生包括家长对语文并不重视;再加上一些老师在教学中还固守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局限于书本和教参,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因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达成。对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从我的课堂设置的第一个环节——“五分钟演讲”入手,谈一谈如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给学生一个走近经典、展示自我的机会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资讯极其发达的时代,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所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力、信息覆盖面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企及的。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带给了他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浮躁和肤浅,不少学生看似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通;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大多浅尝辄止,而喜欢读书、能沉下心来阅读经典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学生谈起网络小说如数家珍,对于郭敬明津津乐道,但说到《堂吉诃德》,提起沈从文,却是一脸茫然,一无所知。仅靠几篇网络小说或几本薄薄的颓废叛逆的所谓青春派作品显然是无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甚至读多了可能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语文课本中尽管精选了不少名家大作,但毕竟篇幅有限,而且有些篇目由于具有较强的时代政治特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就更谈不上兴趣了。

面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语文学科的漠然,作为老师有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平台,引领他们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感受更加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同时,相互的交流、讨论则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各种观点的碰撞更会迸发新的思想火花,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置的。

二.主题多样,有效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语文素养当中,说和读的能力非常重要,写的能力也和“读”密切相关。而我的“五分钟演讲”环节既是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展示和训练,也是“读”和“写”的能力的提升。初中学生年纪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对于能给乏味的课堂带来活力的课前演讲这个环节还是非常欢迎的。但由于大多数人在阅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阅读的面和量都非常小,同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撰写出精彩的演讲稿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针对这一特点,老师有必要在演讲主题和稿件写作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初一以来,我先后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以“我和唐诗有个约会——唐诗品读”、“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我眼中的 漫谈世界短篇小说名家”、“《水浒》人物评传”等为主题的演讲,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此外,在演讲稿的撰写方面,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讲稿,同时结合实际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作出精细的指导。我规定学生,每一次主题演讲中不仅要有精彩篇章的诵读,还必须有作者的介绍、写作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有可能,也可以介绍一两个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这就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比如在“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除了徐志摩,对其他的现代诗人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徐志摩,大部分人也只知道他的《再别康桥》,很多人还没读过。而在这一期主题演讲开展后,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主动请教老师,认真准备讲稿,戴望舒、艾青、卞之琳、郑愁予、林徽因……这些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诗人就这样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于是在闲聊中,明星、网游一时间成了落伍的话题,“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孩子们熟读成诵、爱不释口的名句。很多同学因此爱上了诗歌,甚至大胆地进行了诗歌创作的尝试。比如葛舸同学创作的小诗《故乡》——“故乡曾是清晨白鸽的翅影/曾是正午村落间的炊烟/曾是田埂上沾着汗水的草帽/曾是阡陌上轻轻晃动的小草/曾是黄昏里荡漾的悠扬钟声/曾是夜半随烛焰摇摆的歌谣/曾是雪天房顶上几行调皮的脚印/曾是夏夜里几声聒噪的蝉叫/如今,只是母亲佝偻的背影/晚霞映红了她轻倚的门槛/只是那日复一日的张望/还有那念叨着的曾哄你入睡的歌谣”。虽还稍显稚嫩,却感情真挚,很有意境,几个意象的选择和描摹极其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

三.多方激趣,有效延伸,原来语文可以这样学(教)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能让不爱看书的学生主动读书,如何能让不善言辞的孩子爱上演讲,并将这种兴趣一直延续下去,甚而转化为习惯,这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在演讲主题的选择上,我首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选起,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童话”、“我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等,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有奖征集演讲主题,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我还引入了评分机制,在每次演讲过后,安排师生点评、打分,每周一次周冠军,每月评比一次月冠军,学期末予以颁奖。对于学生们特别热衷的主题,如“《水浒传》人物评传”,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如数家珍,每天五分钟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于是,我又适时开展了“《水浒传》人物新传”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水浒传》知识竞答、“‘侠义’还是‘暴力’——我看《水浒传》”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对于《水浒传》的阅读向精、深发展,这样,慢慢地,阅读成为一种长期的习惯在学生中培养起来。

当然,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应是课内知识和能力的延伸,绝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正常的课内教学。因此,我的每一次演讲主题的选择,都是以课本为基础,充分考虑、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比如,“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主题演讲是在七下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生发出来的,初二下学期的“《水浒传》人物评传”主题演讲就是和八下语文书上的“名著阅读《水浒传》”相联系的,在学习《窗》时,讲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世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正是通过主题演讲,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语文的基础得以巩固;也因为对于这些作家作品的了解,同学们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在课堂学习中更有兴趣,参与度极大地提高。同时,由于接触了更多的作家作品,学生了解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这就使得我的作文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比如在“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世界”主题演讲之后,我就组织学生模仿其手法进行创作,结果涌现出了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迁移和提升的。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不止一种,以上仅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探索和收获。新课程教学强调以生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人物,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朱红艳,江苏省清江中学教师。

上一篇:浅谈旧体书信的用语及写法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