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5-07 08:04:07

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短期内的就业挤出效应会减少就业量,而长期内则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并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其解决就业问题的强大功效。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产业;劳动就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03-02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劳动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如何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就业挑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产值在GDP中的比例迅速增长。据统计,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加值为4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而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就已增加到1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这表明我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已经逐渐形成了产品丰富,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信息产业链。信息产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已经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生产与应用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2 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在20%以上,高于国民经济2至3倍。在上世纪80年代,信息产业产值约100亿元,到1992年就翻了十倍达到1000亿元,2000年达到10000亿元,2006年则达到了4万多亿元。2005年1月至9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每月增幅一直保持在20%左右。另外,由于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出口的政策,这就使得近年来信息产品的出口水平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1月至10月,全行业实现产品进出口总额52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6.5%。我国的许多信息产品的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这就使得信息产业的产值增加得更为迅速。

2 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

2.1 短期内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减少就业量

根据经济学原理,技术进步具有短期的就业挤出效应,即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生产同量的产品和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不例外。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设备代替原有的传统设备,使得一些业务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从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大大增长。但是,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企业的用工人数也进一步减少,劳动力需求下降,造成大量失业。例如,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使得诸如银行、邮政等系统的员工工作效率均有大幅度提高,一些不必要的岗位相应被淘汰,就业人数也相应减少。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人们的消费倾向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变,一些无法适应这些转变的传统企业逐渐萧条、萎缩甚至倒闭,这些企业的员工被迫失业。

另外,信息技术不是大量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它需要就业者无论是从知识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来说均要拥有更高的素质,这就使得一些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信息化需要的劳动者被淘汰,特别是对一些知识老化的大龄劳动力来说情况更为严重。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电脑,而那些大龄劳动力缺乏电脑知识技能,无法很快适应网络工作模式,这就迫使他们面临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从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中的年龄结构来看,近几年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员大多数分布在20~34岁这一年龄段(如图1所示),明显趋于年轻化。

2.2 长期内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量

信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均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特征。信息制造业仍然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能够吸纳大量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人员。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产业中提供新就业机会最多的部门之一。1998年以来,我国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可以增加48万个就业岗位。在GDP的构成中,信息服务业的比重每提高1%就可以增加650多万个就业岗位。从发达国家信息化过程的实证资料看,信息产业的确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据统计,美国60%以上的劳动力在信息部门工作。OECD国家的统计表明,1995年至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就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和6.3%,是经济整体就业增长率(1.4%)的2.9倍和4.5倍。OECD国家近年来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机会中,95%均与信息和知识产业有关。

同时,信息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兴起,这又将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电脑行业的发展,促进了软件开发、电脑维修、电脑培训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些行业均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目前,软件产业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支柱,1998年底,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约15万人,在其他各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的有30多万。再比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促使物流行业空前繁荣,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着物流行业展开。所以,从长期来看,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不会减少就业总量,反而会通过对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3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我国劳动就业

3.1 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我国的传统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一些不能迅速适应信息化的传统行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首先,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发现和使用新资源、开发新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物质消耗水平、改善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对劳动力的替代,强化技术进步开辟新就业机会的功能。其次,要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切实提高这些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功能。第三,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向全国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种用工信息以及培训服务系统,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信息技能,扩大其就业范围。

3.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信息技能

发展信息产业离不开适合信息产业的劳动力,没有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劳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实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政府可以直接投资开办职业教育,对没有条件进行职业培训的失业人口进行免费的分门别类的定向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信息从业能力,能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其次,各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其员工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员工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要,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也可以使企业本身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保持最好状态,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学校教育方面,各类院校应当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教育结构,针对目前的劳动力需求结构,设置更加适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专业,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如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信息法律从业人员等)。

3.3 积极发展能够扩大就业的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的新兴行业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大量的新工作岗位,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失业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在新形式下我们必须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利用一切可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源,根据不同的信息产业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采取减少税收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培植一批与信息产业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信息时代的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使其能够在自身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要处理好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要做到既能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能够达到充分就业。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信息化进行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使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其解决就业问题的强大功效。

上一篇:外资并购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中国汽车产业产品内分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