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放飞思维

时间:2022-05-07 05:58:26

尊重生命,放飞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以尊重生命,放飞思维为主线,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从调整心态,尊重生命;转变策略,关注个性;升华情感,触动心灵三方面入手,以期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一门点燃和塑造学生灵魂与思想的课程。

新课程要求师生角色转换,倡导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面对不少学生反映的课程内容太过简单、繁琐、枯燥呆板、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质疑,作为老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智慧和情趣,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一门点燃与塑造学生灵魂与思想的课程,而不会落入过去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之中。我认为,这亟需改变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让课堂真正成为能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调整心态。尊重生命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依据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心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直面生命”,对学生现有的思想状态给予理解和必要的支持,让不同的思想都有得以表达的机会。只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我们的思想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生命之花也才会得以绽放。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时,我设计了辩论会“学习中的苦与乐”,本想让学生通过辩论更好地感知“学习中有苦更有乐”,但是当我在组织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更多谈到的是学习中的苦,对于乐趣他们一脸的无辜。看到这里,我在替我们的教育体制悲哀的同时,更主要的在考虑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学生谈的是自己的亲身体会,我必须尊重他们,更不可能批评他们,想到这,我在肯定他们的同时话语一转:“谁能挑战群雄,谈一下学习中的乐趣,看看哪位同学说的最多,成为咱班的‘快乐状元’”。这下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这不仅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而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学会享受学习。

转变策略,关注个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实际,对学生各种思想和认识给予肯定和尊重,注意转变教学策略,多创设一些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和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我在每年开始教授思想品德课之前,都会在第一节课和学生一起先认识一下这门课。但在今年的一次课堂上,意外发生了:当我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本知识,结合小学所学的相似课程(如《品德与社会》、《综合教育》等),谈一下你对初中《思想品德》的认识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直接说:“我觉得这门课很无聊”,我一下子懵了,这根本不是我预想的答案,如果我此时批评他,很明显会打击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导致以后学生回答问题时所讲并非内心所想,达不到思想品德课本身设置的目的。想到这,我当即改变了我的教学设计,我转身问这个学生:“为什么?”,当听完他的陈述后,我开始围绕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我从采访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到让其预测初二和初三会遇到的问题着手,然后从问题出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想品德》这门课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紧密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师生一起探讨怎样应对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这样一来,尴尬被化解了,也更加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用性,既尊重了学生,关注了个体,也使得课堂效果明显提升,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升华情感,触动心灵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作为一门点燃和塑造学生灵魂与思想的课程,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在考试中得到多少分数,而是如何让外在的道德知识、德育价值通过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品德要求。因此,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最有价值、最应重视的东西,它们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升华教育目标,不要为应试而教,不能有“考纲至上”的思想,而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许多内容在中考考纲中根本没有具体的要求,却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意义重大。面对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的初中生,面对内容简单的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触及学生的心灵,这便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要突破这一点,我认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比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时,教师并不是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创建集体的三个条件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节课的交流,让学生明确一个优秀的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乐于为本班这个新集体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想到这,我在上课的时候先播放视频《感动中国》(我自己编辑的祖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出F的感人场面),通过收看视频,许多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视频感悟到了集体的作用,这就为学生更好地参与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如何创建新集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我话题一转:“既然大家刚才谈到集体对个人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为把咱班创建为一个优秀的新集体而出谋划策吧!”这样既水到渠成引出了课题,又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体现出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从而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这要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同时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要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真正成为幸福的传播者,给学生播撒人生快乐的种子,激发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快乐生活的渴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实现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外在的道德知识、德育价值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品德要求,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门点燃和塑造学生灵魂与思想的课程。

上一篇:影视3·15何时到来 下一篇:合成基因、再造生命,竟都与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