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在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时间:2022-05-07 05:46:53

MRI检查在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 目的:探究mri查在复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6年3月43例在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确诊为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诊断过程。分别给予患儿CT诊断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结果:MRI诊断准确率97.67%,明显高于CT检查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MRI; 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54-02

doi:10.14033/ki.cfmr.2016.24.029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发生在胎儿时期的心血管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8‰,其中就有约20%属于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2]。但由于患者病灶部位受到胸壁、肺脏的影响,因而在临床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干扰,不利于临床的确诊与治疗指导。回顾分析经手术确诊为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诊断过程,探究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确诊的43例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诊断过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8个月~11岁,平均(5.83±1.74)岁。所有患儿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均有较高的配合度,均能够成功获取影像学图像。

1.2 方法

1.2.1 CT检查 43例患儿均先后接受CT检查与MRI检查,先行CT检查,再行MRI检查。使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00 kV、60~180 mA,旋转速度、螺距、重建间隔则分别为0.35 s/r、1.375∶1、0.4 mm;来回扫描患儿胸廓到心脏膈面下约2 cm的部分,在对比剂造影时体重偏轻患儿按照0.8~1.2 ml/s的速度注射,如为体重偏重患儿则将按照1.3~1.8 ml/s的速度注射,注射后再给予患儿3~6 ml剂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观察CT检查的成像特点。

1.2.2 磁共振检查 43例患儿均采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Infinity Twinspeed 1.5T MR超导磁共振仪进行检查。相关参数如下,5 mm的扫描层厚度、1~2 mm的层间距。仰卧位状态下,依从性高的患儿在检查时保持屏息状态直至扫描完成,依从性差的患儿则在扫描前20 min口服0.7 ml/kg的水合氯醛溶液。将心脏部位作为中心,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的CT扫描,其中,给予胸廓入口至隔下肝静脉主干部位横断位扫描、心脏前缘至胸廓后壁范围采用冠状位扫描,肺血周围则采用矢状位扫描,观察各个方位的T1WI、T2WI图像特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观察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磁共振的畸形成像特点。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系统,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准确率比较

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经CT准确诊断例数为37例,诊断准确率为86.05%;经MRI检查准确诊断例数为42例,诊断准确率为97.67%。两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89,P=0.04)。

2.2 MRI诊断成像分析

经对43例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MRI图像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在43例患儿中有10例患儿为主动脉狭窄,12例大动脉转位,5例法洛四联症,5例右室双出口,3例单心室,3例动脉单干,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为肺动脉闭锁。

10例主动脉狭窄:图像中可将患儿升、降主动脉的全貌展示出来,其中,冠、矢状位图像显示患儿主动脉腰束样缩窄且存在向远端扩张的情况,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的情况。

12例大动脉转位(如图1所示):矢状位图像可清楚观察到两大动脉连接心室,横断位图像中升主动脉从右心室伸出,且伸出的位置紧靠患儿的胸骨后侧;肺动脉则从左心室引出,引出的位置靠后。10例患儿的图像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室间隔缺损情况,属于完全性的转位,其他2例患儿的图像中可清晰观察到其心房、心室间隔完整,属于纠正型转位。

5例右室双出口(如图2所示):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均可清晰观察到患儿前心室连接着两大动脉,均观察到大型的室间隔;右心室图像中出现调节束及粗乱的肌小梁;左心室未发现调节光束与流出道,可观察到光滑的室腔。1例患儿的图像显示为双动脉瓣下的室间隔缺损,2例患儿则为肺动脉瓣下的室间隔缺损。

5例法洛四联征(如图3所示):在图像中可清晰观察到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以及骑跨的程度。横断位图像可清晰观察到患儿的右室漏斗部狭窄、室腔出现扩大及室壁厚度增加的情况,但是冠状位上述情况相对模糊。

3例单心室(如图4所示):图像均只观察到1个心室腔且未发现室间隔的存在。其中,2例患儿为左室单心室,图像显示左心室内壁较为光滑,未发现肌性流出道的存在。另外1例患儿图像显示右室单心室,在图像中心室内壁较为粗糙,但是可观察到有肌性流出道的存在。

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如图5所示):2例患儿的图像中显示有四根肺静脉汇合通过右心房,存在房间隔缺损迹象,属于心内型异位引流;在另外1例患儿的横断位、矢状位图像中,均发现肺静脉在穿过膈肌、下腔静脉后汇合通过右心房,属于心下型异位引流。

3例动脉单干:图像上显示从患儿心室中引出一条扩张的大动脉。2例患儿的图像未观察到肺动脉的存在,但是可见肺循环系统且降主动脉从中引出,同时伴有室间、房间隔缺损。另外1例患儿的图像显示,动脉单干从左、右肺动脉发出。

2例肺动脉闭锁:2例患儿的图像中均可发现完整的室间隔,闭锁部位及动脉血管视野清晰。1例患儿图像中显示主肺动脉部分出现闭锁,另外1例则显示主肺动脉合并肺动脉左分叉部两处闭锁。

3 讨论

当前,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但是手术治疗需要准确的生理参数与病灶构造分析数据作为基础,因此影像学检查在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中尤为重要[3-4]。随着临床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二维超声、CT、MRI等诊断技术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了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事实指导[5]。其中,超声曾被视为复杂型先心病诊断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该技术需要进行多次的放射性造影剂注射,给患儿带来一定的伤害与痛苦,因而受到人们的诟病。而CT则是一种无创的临床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是在心脏病的临床检查中也存在伪影,从而存在误诊、漏诊的风险,降低诊断符合率[6]。继CT检查技术之后,MRI技术逐渐应用在该病的临床诊断中。该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无辐射等优势,符合心脏病患儿安全性、无创性的要求,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此外,该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患儿的心血管病灶组织关系,因而可发现病灶细微的区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7-8]。同时,该检查方式可进行多方位、多序列的检查,视野广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检查方式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本研究中,发现MRI诊断准确率97.67%,明显高于CT检查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复杂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中,MRI能够准确分别患儿心脏畸形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准确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J].中国医刊,2014,49(10):3-5.

[2]孙锟.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及干预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0):726-727.

[3] Goitein O,Salem Y,Jacobson J,et al.The role of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in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Isr Med Assoc J,2014,16(3):147-152.

[4]王志远,金梅,丁文虹,等.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术后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3):200-203.

[5]张晖,王勇,张Z.磁共振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大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3):441-444.

[6]黄涛,刘浩.多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41-42.

[7]张晖,王勇,耿左军,等.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技术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血管异常的影像学评价[J].河北医药,2014,36(20):3117-3119.

[8]张德义,耿敬标,冯云,等.核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1):86-88.

(收稿日期:2016-04-13)

上一篇:论国际私法之冲突正义与实体正义 下一篇:体育教师反思抑或反思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