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课上,还要找朋友

时间:2022-05-07 02:24:17

相比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深度渗透,中国大学校园的信息系统总是跟不上时代。

这是李天放在回国创业后才深刻意识到的问题,此前他并没有在中国上过大学。

2012年夏天,正在为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计划fm”进行开发的李天放招募了一个来自清华大学的实习生。由于需要兼顾学业,这位实习生经常会在办公室打开一个“界面不太好看,运行速度很慢,并且操作步骤繁琐”的网站查询接下来要上的课程。

“我10年前在美国上大学时用的课程系统都比这个好很多。”旁观了实习生的使用体验后,李天放感到惊讶。在他看来,在线课程表这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日常使用频率颇高的工具,应该足够简单易用。

几个月后,当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为日程工具“计划fm”寻找提高日活跃度的方式时,做一个更好用的大学课程表的想法被再次提了出来。

“课程表本身是一个几乎天天需要查看的工具,而且校园的相对封闭性可以让产品更容易地做口碑推广。另一点也很重要的是,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使用方式。”在衡量了需求和开发的可能性之后,李天放安排团队开始试验性地开发一个这样的工具。

第一个版本的开发只花了一个星期,赶在8月28日新学期开学之前,这个叫做“课程格子”的手机应用上线了。与李天放“试试看”的心态截然相反的是,4天后,它的用户数量就超过了10万。这促使他很快关闭了计划fm,将开发的重心全部转移到了课程格子上。

最初的课程数据收集并不容易。这个并没有与任何大学的教务系统联通的课程平台需要依靠手工来获取一所大学完整的课程信息,而信息的来源则大多是大学生用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邀请用户作为“校园大使”,帮助他们做课表的收集和数据的录入工作。

而在第一个具有基础的课程表设定和查询功能的版本基础上,更多的功能和使用场景也需要通过后续开发慢慢完善。

“课程表是一个第一版做起来很容易,但其实产品设计和交互上有很多难点,使用深度也可以做到很深的工具。”李天放说。没有中国大学的学习经历曾给他带来过一些困扰。在课程格子上线后不久,他与团队曾经为是否要为一个课程提供添加多个教室的选项,以及是否需要有单双周课表进行过讨论。他的团队成员都毕业于国内大学,认为这两项需求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作为最终决策者,李天放还是出于保持界面和使用简洁的考虑,否决了这两个提案。

不过用户的反馈很快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这两个超出李天放自己大学经验的情况,在国内多数大学的排课系统中都存在,并且对于用户在使用课程格子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缺乏类似的经验,确实对我要做出好的产品有所阻碍。”在及时增加了“多教室”和“单双周课程”两个选择功能的同时,李天放也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去各地大学考察上。平均每个学期,他至少去十几所大学。“主要的安排都是去和用户聊天,同时也去学校的宿舍、食堂、篮球场、图书馆,或者就在学校门口看他们怎么接快递,观察他们都会有怎样的使用场景。”

在上线后1年的时间里,李天放和他的团队的精力都完全集中在怎么做一个更好的课程表上。除了多教室和单双周课程,他们陆续增加了好友添加、课程评价、查看同学以及教务系统导入的功能。

在李天放看来,这个当初为了改善大学生查课表体验的工具渐渐完整和“结实”起来。不断完善的功能和使用体验带来了持续的用户增长。到2013年8月底,上线整1年的课程格子宣布他们的用户总量达到了600万,日活跃用户有100万左右。

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准确,相对于中国约2500万在校大学生的总量,近30%的大学生已经使用过课程格子。而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个与课程格子功能类似,且在上线时间和发展速度上旗鼓相当的“超级课程表”,也在几乎同时宣布自己拥有了超过500万的用户和100万的日活跃用户。

用户增长的天花板开始迫近。“我们现在算是一个日活跃非常高的入口,因此需要考虑能不能做更大的事情了。”李天放说,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开始逐步在课程格子的“工具”属性基础上添加社交的元素。

“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自然的选择,课程表上具体的时间地点信息都是社交的基础,而且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本身就是一种线下的社交行为。”课程格子联合创始人兼CTO宋师伟说。他在2014年年初正式加入了李天放的团队,此前也一直以顾问的身份参与整个项目。

按照宋师伟的说法,课程格子中最早的社交属性出现在用户热衷于查找哪些人与自己上同一门课的这一行为中,“这让我们想到也许能突破课程之外,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沟通方式。”

2013年9月,课程格子上新增了一个叫“树洞”的入口,让用户可以在其中匿名发表状态和互动。但这个首次社交化的尝试并没有让李天放感到满意,在匿名的社交环境中,用户的发言显得过于随意和毫无顾忌,有向校园八卦吐槽论坛演变的趋势。这偏离了他们原本想要建立一个交流有趣想法的社区的初衷。因此,树洞在上线不到两个月后就被藏到了一个很深的位置,并且开发团队也不再做主动的运营。

这次并不成功的尝试令他们开始更慎重地思考在社交化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用户在参与社交时能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暂停了一段时间的社交功能开发后,2014年暑假,他们推出了“格子BBS”。这个社交功能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较为传统的社区形态,但作为早期互联网时代大学中最主要的线上社交平台,BBS也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社交形态。

你可以参考传统BBS的功能来理解“格子BBS”,略有不同的是,任何用户都能创建自己的版块,以及通过手机端使用,图片性的交流会变得更为容易。

“我们想用一个大学生熟悉的名字,去强调这是一个仅有大学生的社区,它不是人人都在的地方,只是年龄相同、兴趣相仿,以及正好在同一个地点的人组成的社区。”李天放说,他希望“格子BBS”能够以其自身的社区氛围来吸引用户。

基于这个想法,他将运营团队从原先的1人扩大到了6人,并且更多地发展用户成为“校园大使”,参与运营一部分社区的内容,也帮助它们在线下做推广。

这个上线半年的社交产品确实为课程格子带去了一些改变。根据李天放提供的数据,这个目前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的应用在增加了BBS后,用户的留存率提高了近1倍,而使用BBS的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也达到了纯工具用户的5倍。

而这只是李天放和宋师伟社交化尝试的一部分。“我们想做的社交化绝对不是BBS本身,它只是一个开始和其中的一个点。我们最终是从人,以及人的发现与交流的角度去思考社交化该怎么做,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去验证一些想法。”宋师伟说。他们同步验证的还有商业模式存在的可能性。现在,他们会尝试做一些精准广告的合作,观察这个只针对大学生用户群,又有精准兴趣信息的垂直社区是否真的可以翻倍提升转化率。

“我们的商业模式不会局限于招聘或者出国留学,而是给不同的人提供最精准的信息服务,让他们能找到有用的东西。”李天放说。

上一篇:新技术面临的不确定性 下一篇:中国的金融消费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