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募捐信托制度的构建

时间:2022-05-06 11:04:39

论我国社会募捐信托制度的构建

[摘 要]社会募捐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也是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募捐是一种推定设立的默示公益信托行为,其捐款余额所有权不归属于募集人、捐赠人和受益人中的任何一方。我国应先由民政部制定相关部门规章――《社会募捐信托实施办法》,将来在修改《公益事业捐赠法》、《信托法》时增加社会募捐信托的内容,在立法上确立社会募捐信托制度。

[关键词]社会募捐;所有权归属;公益信托;社会募捐信托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39 ― 02

一、社会募捐行为的法律定性

社会募捐是指一定自然人或组织募集财产捐助他人的行为,通常为特定目的以公开的形式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募集捐资的行为。它是均衡社会资源分配、弥补公力救济空缺、救助弱势群体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社会为公众所认可并积极参与。然而,目前我国有关社会募捐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尤其是关于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的规范缺失,导致社会募捐引发的法律纠纷特别是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纠纷频繁发生。

确定社会募捐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的基础是明确社会募捐行为的法律定性。笔者认为,社会募捐是一种推定设立的默示公益信托行为。社会募捐符合公益信托的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社会募捐中的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分别对应信托中的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其法律地位分别对应一致;其次,社会募捐中,捐款一旦捐出,就与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相区别,成为一项独立运作的财产,只能服务于特定的公益性的目的,这与信托财产独立性相吻合;再次,二者成立的基础是委托人(捐赠人)对受托人(募捐人)高度的信任;第四,目的都具有特定性和公益性,都是为了扶贫济困或者为实现其他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最后,设立方式都具有公募化特征,都是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出倡议。此外,社会募捐行为具备了设立信托的核心要件,具有三个“确定性”――设立信托的意图的确定性、信托包含的财产的确定性以及信托受益人的确定性,故不必满足设立信托的形式要求即订立信托文件。综上所述,社会募捐信托具备信托的法律属性,满足其构成要件,且其设立不是据以当事人明确的意思表示,而是根据其隐含的意思,对照信托的法律属性和构成要件推定设立的。 然而,我国现存的法律体系中无专门的社会募捐信托立法,相关法律法规如《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大多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关于社会募捐主体资格问题、社会募捐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社会募捐剩余财产所有权归属及处置问题均未规定。这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不统一,破坏我国法制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二、社会募捐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之确定

在社会募捐中,其捐款余额所有权不属于募集人、捐赠人和受益人中的任何一方。

首先,就募捐人而言,募捐人的法律地位与公益信托中的受托人一致。若募捐人享有捐款余额的所有权,那么捐赠人出于救助他人的公益目的和意志无法实现,违背其扶贫济弱或发展公益事业的意愿,不能实现社会募捐的目标;有可能使社会募捐这一公益活动成为募捐人谋取不当得利的工具,进而引发道德风险,违反《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活动“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与民法公序良俗的基本价值取向相悖。募捐人在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中仅具有占有、使用和处分权能,因此仅享有不完全物权而非所有权。

其次,就捐赠人而言,捐赠人的法律地位与公益信托中的委托人一致。捐赠人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且匿名捐赠者比比皆是,若捐赠人享有捐款余额的所有权,则捐款余额的返还成本过高,社会募捐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捐款余额的返还基本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况且,从委托人的角度观之,委托人一旦将信托财产交予受托人,就丧失对该财产的所有权,信托财产不属于其自有财产。

最后,就受益人而言,社会募捐中的被救助者或称受益人的法律地位与公益信托中的受益人一致。若受益人享有捐款余额的所有权,则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道德风险。若受益人滥用、挪用剩余款项,就不能实现捐赠物资的直接功能,违背社会募捐的本意,与社会募捐的社会价值及理念相悖,影响社会公众捐赠热情之间接功能的发挥,对社会募捐活动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受益人在信托存续期间固然享有受益权,但并不占有信托财产,不能直接占有、使用和处分信托财产,因此也对其不具有完全物权即所有权。

三、构建我国社会募捐信托制度的展望

笔者认为,在构建我国社会募捐信托制度时,应确立以下原则:其一,约定优先原则。尊重捐赠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对捐款余额的处分必须按捐赠人作出捐赠时募捐人所设定的目的使用,不得违背捐赠人的意图。其二,近似原则。即最大限度地保障捐赠人的捐赠意图――扶贫济弱或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实现,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体到社会募捐信托制度,可通过三种具体方式实施近似原则,将捐款余额另行成立一个具有与原公益目的相近似目的的公益信托;将捐款余额转移给具有近似目的的其他公益信托;将捐款余额转移给具有近似目的的公益组织。其三,符合社会募捐本身的价值取向原则。即对捐款余额的处分必须用于扶贫济困或其他公益事业,与社会公平正义及公序良俗原则相符,与捐款人奉献爱心的捐款本意一致。

在构建我国社会募捐信托制度时,应合理设置社会募捐信托的受托人、管理机构、监察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就受托人而言,社会募捐信托具有极强的公益性,涉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给受托人,是基于对受托人人格和能力的双重信赖。适格的受托人对社会募捐信托制度的运行效果至关重要。因此,一般的自然人、法人不宜担任社会募捐信托的受托人,而应由具有促进社会公益之宗旨的民间公益团体如红十字会担任受托人,能最大限度地募集资金和财物,使募集款项最大限度地在公益目的范围内使用。受托人享有按照社会募捐特定的公益目的得以自主管理社会募捐的捐款及其余额的权利。同时,受托人应履行一定义务,具体而言主要包括:(1)忠实义务。受托人在管理社会募捐的捐款及其余额时,应以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利用捐款及余额为自己谋取利益,也不得使第三人从中获取不当得利。(2)亲自管理义务。信托成立的基础在于委托人对受托人人格及能力的双重信任,一般情况下,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不得委托第三人代为处理。(3)谨慎管理义务。受托人管理捐款及其余额时,应当施以“与自己财产同样的注意”。(4)分别管理义务。受托人在管理捐款及其余额时,应当将其与自有财产分别管理,将不同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以保证信托财产的独立性。(5)保存记录及报告义务。受托人应及时记载并保存捐款及其余额的运行情况,便于信托监察人、管理机构的查阅。

就管理机构而言,可由民政部担任社会募捐信托的管理机构,享有批准公益受托人资格的权利、管理公益受托人的权利和检察监督受托人实施公益信托状况的权利,统一社会募捐信托设立标准,弥补社会募捐信托内部监督的不足,防止滥设社会募捐信托,将对公共利益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也负有支持社会募捐活动的义务。

就监察人而言,社会募捐信托的监察人应由其管理机构即民政部指定。其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1)权。当受托人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受益人利益时,监察人得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讼以维护不特定的多数社会公众即受益人的权益;(2)实施其他非诉讼法律行为的权利。是指监察人为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可实施的非诉讼法律行为的权利,如对受托人处理受托事务(社会募捐)的情况和财产(募集款项及余额)状况的检查权(《信托法》第67条第1款)、对受托人所作的信托事务处理情况及财产状况报告的认可权(《信托法》第67条第2款)、信托终止后对受托人所作的处理信托事务的清算报告的认可权(《信托法》第71条)。同时,监察人负有一定义务,具体而言包括:(1)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民政部基于信任指定社会募捐信托的监察人,其应当积极实现公益目的,其注意义务不能以与处理自己事务同一注意为己足。(2)忠实义务。监察人不得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当得利。(3)公平义务。指受益人为两人以上时,受托人负有公平对待不同受益人的义务,即既应保障受益人的利益分配公平,又应平等地向各受益人报告信托事务和对待各受益人对信托事务的查询。

就受益人而言,在社会募捐信托中,受益人即社会募捐的救助对象,其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1)信托受益权。受益人有权享受募捐所得款项及其产生的利益;(2)知情权。受益人有权了解募捐财产的运行情况,查阅、抄录或者复制与信托财产有关的账目或相关文件,并有权要求募捐人做出说明;(3)监督权。受益人有权监督社会募捐信托的运行情况,当募捐款项使用不当时有权要求募捐人调整其使用方法。同时,当社会募捐之扶贫济困或发展公益事业的目的达到时,现实占有剩余款项的受益人有义务将其交出,余额应当遵循前述三项原则――约定优先原则、近似原则和符合社会募捐本身的价值取向原则进行处理。

社会募捐作为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扬和鼓励。社会募捐信托制度拟引入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以解决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问题,对保护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达到扶贫济弱的募捐目标、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爱心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弘扬法的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大有裨益。从立法层面建立并完善社会募捐信托制度,其价值必将得到充分发挥。

〔参 考 文 献〕

〔1〕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04).

〔2〕张淳.中国信托法特色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M〕.北京: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5〕文杰.信托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冷传莉.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问题探析〔J〕.中外法学,2006,(02).

上一篇:打喷嚏是谁想我 下一篇:在胸部手术中临床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