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导致溶血性贫血1例临床报告

时间:2022-05-06 07:31:50

“炸药”导致溶血性贫血1例临床报告

【关键词】 炸药; 溶血性贫血; 抗人球蛋白试验; 三硝基甲苯; 总胆红素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80岁,解红色尿2天,于2011年6月2日入院。患者因皮肤瘙痒使用“炸药”约100 g泡水洗澡后,出现解红色尿,无其他不适。第2日再次使用“炸药”100 g洗澡后,出现头昏、乏力,皮肤黄染,胸闷,尿色加深,就诊本院。既往无“酱油尿”史。查体:BP 150/90 mm Hg,末梢血氧饱和度60%,神志清楚,脸色苍白,唇发绀,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四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入院第1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12.9×109/L,红细胞2.48×1012/L,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120×109/L,肾功能示尿素12 mmol/L,肌酐57.1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0 mmol/L,电解质正常,凝血功能示PT 12.5 s(9~13 s),Fbg 3.4 g/L(2~4 g/L),APTT 27.6 s(20~40 s),尿常规示酱色尿,隐血(+),蛋白质(++),含铁血黄素尿试验阳性,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61.7 μmol/L,直接胆红素17.4 μmol/L,间接胆红素144.3 μmol/L,谷草转氨酶183 U/L,谷丙转氨酶28 U/L。入院第2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68×109/L,中性粒细胞14.4×109/L,红细胞1.28×1012/L,血红蛋白51 g/L, 血小板111×109/L肾功能示尿素18.3 mmol/L,肌酐97.0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7.8 mmol/L,电解质正常,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50 mg/L,肌酶示α-羟丁酸1717 U/L,肌酸激酶213 U/L,肌酸激酶同功酶18.4 U/L,乳酸脱氢酶2769 U/L。入院第4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51×109/L,中性粒细胞8.88×109/L,红细胞2.58×1012/L,血红蛋白85 g/L,血小板75×109/L,肾功能示尿素21.4 mmol/L,肌酐168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7.9 mmol/L,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反应阴性,G3PD/6PGD 0.76(0.9~2.2)。入院后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补液,输血,碱化尿液等处理,于14 d后患者治愈出院。

2 讨论

患者使用“炸药”洗澡病史明确,既往无明显“酱油尿”史。根据生化胆红素代谢及血红蛋白等指标,诊断为溶血性贫血。“土炸药”成份主要为三硝基甲苯。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为含二价铁,与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正常人机体的高铁血红蛋白(Met Hb)仅占1%,较为恒定。机体通过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避免红细胞膜上的巯基和血红蛋白受氧化剂受损害,亦可通过红细胞无氧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型辅酶1(NADH),在NADH-MetHb还原酶作用下使细胞色素5氧化型转为还原型,后者将电子传递给Met Hb,将其还原为正常的Hb[1]。当机体口服或经其他途径接触硝酸盐类氧化剂后,使红细胞内的氧化作用超过细胞内的抗氧化和还原能力100倍上以,因此引起Met-Hb血症。因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GSH以对抗过氧化氢的作用,结果膜蛋白和血红蛋白上巯基皆受氧化损害,红细胞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引起溶血性贫血。治疗可根据病情,轻者仅需休息,食用含糖饮料,停止服药或接触化学物质,24~72 h可恢复正常,重症者立既给予美兰,严重浴血时可加用地塞米松,防治肾衰。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0.

(收稿日期:2011-10-18)

上一篇: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3例疗效分析 下一篇: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全前脑并颜面部畸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