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谁来埋单

时间:2022-05-06 06:35:30

“短命”建筑谁来埋单

海口市西海岸热带海洋世界公园的千年塔,仅在世十年就寿终正寝,于3月底开始被拆除了。无独有偶,前不久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众资源”的质疑声中被爆破;三年前,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才用了18年就宣告拆除;今年,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有2年就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二年,十年,十三年,十八年,在中国,与城市亮丽景观相伴的,竟是城市建筑出人意料的“短命”。据了解,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二三十年。

反观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0多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0多年。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且不问那里社会制度如何,而城市建筑在百年以上的并不鲜见,在一个个窄巷里,随便一处建筑,都是文化积淀深厚的文物,风格各异的老式建筑,成了一道道令人陶醉的文化景观。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日新月异”,许多孩子从小写作文都会用到,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真的喜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问政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短命”建筑,一半以上的人对城市规划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不到10%。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中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众多的“短命”建筑?

先要问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无疑与此息息相关。有专家调研表明,在国外,建设房屋时使用的混凝土和钢筋等,完全按标准购置,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低劣的建筑材料,仅此一项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没有好的建筑材料,怎么能保证建筑的质量,越来越多的豆腐渣工程,成了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心痛。

再要问城市规划的文化内涵,建筑的生命延续,离不开内在文化的张扬。古今中外,人们对有形建筑的保存,无不看重其文化特色的展现。这种建筑上的文化特色,既有民族的,又有历史的,既有传统的,又有现实的,而更多的是饱含着规划设计者的文化倾诉。像国内现在那么多千孔一面的“火柴盒”,毫无特色地罗列于方块场地上,如此没有文化积淀的建筑怎么能让人心生怜惜。

还要问城市管理者怎样看待自己的城市,把城市建设视作政绩,在拆拆建建中寻找GDP,怎能会多考虑适宜人居、富有文化、坚固耐用的城市建筑。于是乎,规划上拍脑袋, “形象工程”只求快,今天建,明天拆,不惜重复建设,不在乎前任后任,更无文化传承。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如果眼光放远一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怎么会导致如此众多的“短命”建筑。

真正的城市内涵是慢慢发展成熟起来的,城市建设必须要有远见。“短命”建筑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当然更要注重防范建筑中的腐败行为,任何腐败都会使建筑不堪一击。作为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国家,必须要按照理性、科学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为群众,为历史,也为后代,建设更多饱含文化、富有特色的长寿建筑。(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

上一篇:这次房价调控还会失效吗 下一篇:社会保障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