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化斗彩的装饰思维

时间:2022-05-06 05:47:07

论成化斗彩的装饰思维

摘要:以斗彩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为起点,探讨成化斗彩在装饰布局上的特点与思路、装饰题材的取材范围、装饰工艺的特色以及斗彩装饰的风格取向。

关键词:成化斗彩 装饰 思维

一、关于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又有人因其初釉色呈豆青色而以“豆彩”名之。沿用目前常用的称呼,我们称之为斗彩。最早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是成书于清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加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它本质上是指一种陶瓷的彩绘装饰或彩绘装饰工艺,但根据人们日常的语言习惯,现也多指用斗彩工艺技法装饰的这种彩绘陶瓷。

明代洪武时期出现了釉上红彩;永乐、宣德时期,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结合的青花红彩器,一般认为,这是斗彩的初创期。成化斗彩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成化时期是斗彩的成熟期,也是其高峰阶段。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勾线,然后在线内施多种釉上彩,整体上具有青花幽静典雅的特色,又有鲜丽的色泽,所以斗彩以成化为最高。

二、成化斗彩的装饰布局

成化斗彩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地位,跟它的艺术格调有关,这首先表现在装饰布局上。装饰布局又分装饰在整体造型上的布局与装饰内部本身的构图。

成化斗彩瓷器造型小巧精美,适于把玩。以小件器皿为主,瓶罐等大件器皿较少,俗称“成窑无大器”;其中以杯、碗、小罐为多。形态、装饰各异的杯类久有盛名,造型却各有区别;口有撇口、敞口、直口,腹有浅腹、深腹、直腹、斜腹,足分圈足、高足、卧足等。按装饰的不同又分鸡缸杯、葡萄杯、高士杯、三秋杯、团龙杯、团花鸟杯、莲花杯等。杯类的装饰主体多在杯的腹部,有的高足杯在口部跟脚下部有弦纹,其它部位一般不加装饰;高足杯尤为典型,优雅的高足托起圆润的腹部,使腹部成为视觉的焦点。碗类的腹部也是装饰的重点,多用象征富贵圆满的团花形象,其余部位留白,给人以清爽的视觉感受;另外碗的口部有时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内部口沿装饰以有节奏的边花并以上一下二共三道青花弦纹间隔,外部口沿仅装饰两道弦纹,腹部团花形象富丽饱满,而整体构图简约。成化斗彩罐多满幅装饰,有的有主体纹样与边角纹样之分,有的则如一幅小画;盖的顶端,往往也有装饰。总体来看,腹部是斗彩装饰的重点,而这一部位往往也是视觉的中心所在。

成化斗彩的装饰主要分为图案式装饰与绘画式装饰两大类。

图案装饰,尤其是团花装饰,为成化斗彩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图案是一种传统的装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形式美法则,具有概括、完整、美观的特征;主要包括适合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角隅纹样等。成化斗彩的图案主要以圆形适合纹样――团花和二方连续为主。团花图案多出现在碗类、杯类器皿上,有时也作为罐类的主体装饰出现。成化斗彩所用的团花花卉多是在民间具有吉祥含义的花,如象征品质高洁的莲花、,象征富贵的牡丹等;有时团花花卉里面还带有几只小鸟。缠枝莲是明代喜用的一种装饰纹样,具有时代特色,成化斗彩上也频频出现。成化斗彩的装饰有的仅用单个团花排列组成一幅富丽清爽的画面,如碗、杯类;有的在团花周围饰以角隅纹样和边角纹样,完成满幅画面,如罐类;而单单用团花或是需要用团花加边角纹样,这一切取决于如何与造型更协调。

绘画装饰为成化斗彩装饰中的一大部分。绘画艺术深深的影响了工艺美术领域,甚至在很多时候,工艺美术的材质仅仅成为绘画艺术的载体,绘画对陶瓷的影响深且远。明代宫廷绘画重新兴起,占主导的浙派提倡南宋院体风格,由于宪宗的倡导,成化时期画院兴盛,人才济济,许多如吴伟等著名画家应诏入宫,宪宗本人对绘画也极力倡导并亲自参与。宫廷绘画的繁荣,皇帝对于绘画与陶瓷的特殊偏爱,使得绘画应用到斗彩装饰之中显的顺理成章。成化斗彩上的绘画多以小品形式出现,受宫廷绘画的影响,成化斗彩绘画式装饰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注重写生,所绘内容多为生活小景。

三、成化斗彩的装饰题材

艺术创造思维有三种形式:一是写实的,即忠实描绘周围所见;二是想象的,为表现脑中所想而给它创造一个形象;三是观念的,为了表达某一概念而借物寓意或给它创造一个抽象符号。

成化斗彩的创作题材也不外乎这三类,其中写实类题材最多,这与元、明以来画坛提倡写生有关。其中,有写实的植物(如莲花、、牡丹、宝相花、葡萄、折枝花果等)、动物(如小鸟、子母鸡、鸳鸯)、人物(如婴戏、高士)等;还有写实的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其中,成化斗彩的绘画性题材多来源于生活场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因此真实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化斗彩的写实并不是对所有描绘对象的照搬,而是经过有选择、有侧重、有变化的艺术处理。如花卉就有团花、缠枝、折枝、串枝、开光等多种形式,如何运用则根据造型决定;花卉的多种变化形式早已有之,而子母鸡纹、高士纹、三秋纹、串枝葡萄纹则为成化斗彩新创的纹样,清新淡雅别有风味。其中写实题材的鸡缸杯、三秋杯、葡萄纹高柄杯、高士杯、卷叶纹瓶等为成化斗彩器的代表作。斗彩图案中出现的龙、海怪、天马等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形象;鸳鸯莲花、莲托八宝、三秋、灵芝纹等则是人们借物寓意,寄托着人们的愿望。

四、成化斗彩的装饰工艺

斗彩的出现及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工艺水平及工艺特征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工艺因素的制约及工匠们对工艺材料特性的熟知,才促成了斗彩的产生。斗彩装饰工艺主要包括斗彩的绘制技法及用色规律。

《南窑笔记》在首先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同时,还简略说明了斗彩的装饰技法:“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按此说法,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一种陶瓷装饰。但这样描述斗彩的绘制技法过于笼统并容易产生歧义。严格说来,成化斗彩的绘画步骤是:先用青花料在坯体上描绘图案的内外轮廓线――此时,青花料是作为勾线颜料来使用的,犹如工笔画勾白描稿时的墨;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再在此基础上用青花料描绘图案局部――此时的青花料本质上是作为一种青色颜料来使用的;然后罩透明釉经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温烧成淡描青花器;后再在釉上用填涂、渲染、覆盖、点缀等技法,按需要施各种釉上彩料,完成整个图案纹样;最后入彩炉低温烤成。明代烧造出细腻温润的白瓷,为斗彩器的出现提供了工艺上的保障;成化年间,作为釉上彩勾线重要颜料的珠明料与釉上青色尚未出现,在此工艺因素的制约下,釉上彩与釉下青花装饰的结合成为一种必需;青花色泽漂亮沉稳,与釉 上颜色的合用使整体装饰色泽艳丽而不轻浮。成化斗彩釉上用色讲究浓淡而无烘托,以平涂为主,不分层次,“花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一件衣”。

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赫提倡的“随类赋彩”理论提出并确立了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原则。陶瓷用色与绘画用色原则基本一致。细观成化斗彩,其总体用色不具写意夸张的特征,而从向于写实风格;花红叶绿,葡萄含紫(紫色葡萄、绿色叶子与黄绿色的葡萄蔓须;罐体中红花、绿叶、黄色花蕊)。同时,为了避免色彩重复,各种颜色交替搭配使用,(红色花蕊与黄色花朵颜色的替换)。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描述精细入微。一件成化斗彩上的釉上颜色,一般都有三四种,鸡缸杯等有的釉上彩用到六种以上。斗彩釉上颜色的选用多根据所描绘对象的颜色来决定。成化斗彩对于釉上彩色运用灵活,按照器物造型及纹饰风格,有的选用一两种,有的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还有的用到五六种及以上(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色的最多,一两种或五六种颜色的较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颜色,都设色精巧,兼有素雅与鲜丽的风格。

五、成化斗彩的装饰思路

成化斗彩是专门为宫廷赏玩而烧制的,具有宫廷用品的奢华品格。物稀为贵,明《神宗实录》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其装饰题材多为具有吉祥含义、美好象征意义的事物;色彩明丽悦目,具有宫廷用品雍容华丽的特征;由于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决定了成化斗彩在使用人力、物力上的不计成本,这从另一方面也保障了斗彩制作技艺上的纯熟精良。

成化斗彩造型典雅,用色巧妙,具有文人品格。装饰上色彩艳丽,但艳而不俗,清新可人。所有鲜亮的颜色都统一在青花淡淡的蓝色基调之下,沉稳而不失别致。浙派画家倡导南宋院体画风,注重绘画的格调,在构图上追求意境的营造;宪宗爱好丹青,有一定的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明代成化时期的画坛画风及审美取向、宪宗本人的艺术素养,决定了成化斗彩在艺术追求上不流于俗的审美倾向。

成化斗彩装饰题材的视角独特,注重生活细节,尤其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与僵化的程式构图迥然不同。平凡的生活场景具有最精致的程式构图也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如鸡缸杯,威武雄壮的公鸡在一边信步闲逛,母鸡则呼引小鸡过去啄食,远处一只黄色似有绒毛的小鸡展翅飞奔而来,另一只小鸡则笨笨的扭头回看;右图一红色小鸡好象发现了什么,伸着脖子要告诉母鸡,神态可爱;构图上又与正吃食的母鸡呼应。情景似为生活中的平凡一景,但透过画面,几百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情趣与生命的真实可爱。

上一篇:论点、线在日用陶瓷装饰中的作用 下一篇:高温颜色釉装饰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