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5-06 07:55:09

【前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传统教学的检视与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意蕴 20世纪末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传播与应用的方式,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性、直观性、便捷性等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增长的裂变性,引起了高校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反思...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它回归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习成为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通过对知识有效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的重组与创新。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从接受知识变为研究知识;改变师生的地位,让师生变成平等的合作者;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公共性知识成为个体性知识;改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变僵化性评价为动态性评价。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张金帅(1979- ),女,山东高密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秦军(1955-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李永(1980- ),男,山东莱芜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上半年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1711JX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75-02

一、传统教学的检视与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意蕴

20世纪末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传播与应用的方式,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性、直观性、便捷性等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增长的裂变性,引起了高校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建逻辑,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传授是教学的唯一目标,而班级化的教学追求“经济高效”,因此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将逻辑结构严密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表现。事实证明,讲授法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具有较高的效率,考试评分制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最“精确”方法。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训练。机械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并以考点为核心通过对教材与知识的讲解主宰着课堂的行为、情绪以及思维,形成师生之间单向的传输关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独立性、生活自立性以及行为自律性被消解在教师掌控的课堂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了教学促进个人素质发展的本真价值,但人的素质构成远远超越知识维度,还包括情感与思维等维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现代性思维方式将教学变异成工厂化的人才生产活动,不同特质的学生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下被反复打磨成一个个规格相同的“标准产品”,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抹杀,尽管教学可以让学生实现较高的智育目标,但学生是通过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实践、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掌握一些静态知识,忽略了知识的动态性,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现象。

信息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要求大学能培养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创造新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教学模式的革新成为必然。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先进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被世界许多高校所采用。PBL的概念最初由Barrows提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的选择与设计问题并要求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熟练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策略与团队协作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具备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本领。”①基于问题式学习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与动力源,但问题并不是对技能的检测,而是辅助技能的发展。因此,问题是基于真实情境建构的。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具体情境中激活了原有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取运用原有知识的机会,通过对原有知识的运用来构建新的知识,这种新知识建构的背景与学生今后面临的运用知识的背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是唯一的,可以在不断加深对问题理解的过程中,得到多元化的解决方法,使学习者的能力得到提升。

基于问题式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回归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淡化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责任。它塑造了独立的学习者,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只提供部分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并得出结论等。

正是由于师生角色的换位,使得学习成为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成为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授,师生之间的双边信息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以及各成员之间平等的信息交流等。在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积极思维的意愿持续增长,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机制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获取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教与学的内容都是预设和假定的,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势差”: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过程是一种外在压力下的非自愿性的“由外向内”的灌输行为。而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探索新知识并掌握新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焦点问题主动探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存异性思维”,形成“由内向外”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知识、经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基于问题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认知方法的高水平思维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基于问题式学习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来促进创新,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促使知识发生有效迁移,通过创新思维来达到知识创新结果。

1.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形成知识创新的前提性条件。“问题解决能力属于高级认知能力,而创造性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②创新能力是指学习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或创新事物的能力。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教师或师生设计或协同开发模拟性问题,将学习置于一系列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激起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的分工与协作,让学习者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问题解决的技能,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劣构性问题中,通过自主探究,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途径,从而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建构。学生能在他人认为肯定的事实面前提出新问题,积极投入思考,经常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从而创新知识。

2.通过对知识有效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创新的最基本形式是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即知识与情境的有效结合,是知识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③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学习者必须学会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把现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的学习经验迁移到以后日常生活及工作的问题解决中,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下运用并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对原有知识的重组、再认识和再创造,属于一种创新能力。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一定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新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重组以及解决问题,甚至形成各具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风格。

三、基于问题式学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

1.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从接受知识变为研究知识。大学生的身份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介入学习中。首先,学生要沉浸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用心感受与体验问题,激发自己解决问题的动机需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面临的问题的实质,分析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信息、欠缺的信息以及如何获得新的信息;要依靠已有知识与能力,借助同伴和教师的帮助搜集相关资料,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机整合,求得最适宜的解答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建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状态。

2.改变师生的地位势差:让师生变成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师生之间的地位发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而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是通过一种师生交往来实现的,教师的主体地位被消解,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主体间性,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补,使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实质性的作用与较强的社会性。因此,学生应改变以前只重视教师交流的习惯,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相互交流想法、鼓励和沟通。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甚至其他组和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基于问题式学习,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而且能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

3.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公共性知识成为个体性知识。传统的教学首先是利用教材将公共性的权威知识进行讲授,然后通过教师严格的教学程序来呈现知识,学生接受的是“定论式”的“不可质疑”的知识。多元化以及创新社会不仅需要有定论的公共性知识,更需要有个性化的知识,即个体性知识。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学习者一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公共性知识;另一方面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经验性知识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知识是在小组合作中分享的,最后内化为成员之间的知识,这种个体性知识具有创新性知识的基本特点。可见,通过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公共性知识,还可以通过积极探究,将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实现公共性知识的迁移,形成解决新问题的个体性知识,学习者要敢于提出问题,通过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4.改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变僵化性评价为动态性评价。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对学习策略与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考试型评价范式以固定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尽管这种方式对于权威性知识的传播具有很好的作用,但固定化的知识毕竟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创新型社会的根本性特征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异常迅速,而仅仅以对固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会导致学业评价标准、方式的僵化,压制知识的创新。基于问题式学习应该采用动态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得、能力提高与态度三个层面的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质的提升。要避免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强化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要坚持激励性评价而不是贬低性评价;要坚持模糊性评价而不是精确性评价,特别是要抛弃数字指标化的评价模式,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

[注释]

①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2(3):20.

②韩进之. 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

③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64.

上一篇:“基本教学原则”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