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人力资源工作转型

时间:2022-05-06 03:17:13

抉择人力资源工作转型

在中国又一次被推上前台,充当各国政府以及跨国企业谋求发展的救命稻草时,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布局的重点区域。我们看到在华外企的迅猛扩张,人才抢夺战风生水起。对于那些机制比较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明晰、各职能部门更加细化的企业来说,他们在人才的抢夺和保留上,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正因如此,企业对人力资源这个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能够在传统业务范围之内达到满分,还需要以更经济的投入产出更高效的服务,甚至直接转换成商业价值,这便是人力资源部面临的难题。

转型进行时

“对于传统的HR来说,他们的工作其实已为大家耳熟能详,主要包括企业人才的选、育、用、留四个方面。但过去HR的工作大多数是应答性的――根据各部门的需求来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工作;这些应答性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很难形成彼此间的相互关联。因此,在很多企业内部,HR往往只是被视为企业的行政助手,起着后勤支持的作用。”Hay(合益)集团大中华副总裁梁星晖告诉记者,现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落在行政事务方面,而主动参与组织,推动战略实施层面的工作,还比较少。

一项由Hay集团推出的关于人力资源工作对组织的直接贡献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发展趋势与洞察》于不久前公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工作内容的60%都集中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部分的工作对组织的直接贡献仅为10%,而在组织战略上的10%的工作,却产出了60%的贡献。这便涉及人力资源部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自我价值,增加企业价值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伴随着最近几年企业业务的发展,人才作为企业价值增长的源头和重要的隐形资本,其地位愈发凸显。面对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性不断提高,HR开始将工作投入主动地、前瞻地处理好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转型,专门设立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通过与业务领导的紧密沟通和配合,变被动应答为主动发现,再到提前规划,变静态执行为有意识地推动组织战略的实施,再到提前发现组织需要变革的方面。无论是工作范围,还是工作视角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从更全局的角度把握组织的运营状况和相应的人才状况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也将人力资源管理者静态的行政事务逐渐动态地覆盖到组织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

他山之石

“对比他国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部门所做的工作会随着企业的业务、经营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千秋,部门的组织架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但大体上来说,人力资源工作者扮演四种角色: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组织变革的人,组织的员工关系专员和行政专员。”梁星晖在分解他国人力资源工作任务时告诉记者,观察他国人力资源工作,其中行政专员这一任务已经通过企业内部共享中心平台的建立,以及企业外包工作的开展而逐渐弱化,战略合作伙伴和变革人的工作则越来越被强调和突出。

根据Hay(合益)集团的调研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认为人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公司最重要的或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有80%的高级管理者认为是否能够在对的位置上放置对的人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这也推动了全球人力资源发展的整体转型。

在国外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中,人力资源工作者会分为人力资源专家和业务合作伙伴。人力资源专家主要负责提供各项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如培训,薪酬计算等。业务伙伴则深入各个业务部门内部进行服务,主要扮演支持者、导师和沟通者的角色。作为业务部门的沟通者,业务伙伴是共享中心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桥梁,将业务部门的需求更准确地反馈给共享中心,然后又从共享中心引入更为专业的解决方案。作为支持者和导师,业务伙伴要参与人力资源规划与业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协助推动业务部门的人员发展和管理发展。在一些组织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还会有一部分级别更高的HR专门从事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变革管理的工作,以使人力资源工作能够更好地配合组织的发展。这便是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以及增值人力资源效力的落脚点,梁星辉在给记者介绍经验的时候指出这个发展方向。

概念推广

有调查研究显示,2010 年中国全行业的主动离职率达到了19.8%,曾经是历史最高水平。然而,2011年前三季度的主动离职率甚至还超过了之前一年的历史同期水平,达到21% 左右。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工作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职业生涯、工作-家庭平衡,这便凸显了更高的离职了和相应的人才继任问题。

最早由David Ulrich(大卫・ 乌尔里希)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在他的阐述中,详细地指出了HR应该更多的充当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更多的参与组织战略层面的工作,并且从HR的角度来辅助组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随后,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也有了初步的模型。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在一种角色中,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主要还是附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他们是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进驻到业务部门,协助业务领导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工作。他们的考核关系,晋升/调动关系,领导关系等都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由于这种角色下的业务伙伴有时会被认为是集团人力资源部派驻到本部门进行监视管理的人,因此很容易受到怀疑和排斥,不太容易正常地开展工作。”梁先生告诉记者,“在另一种角色中,业务伙伴直接归属业务部门管辖,集团总部只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不直接负责考核关系。这种角色的业务伙伴与业务部门的联系更为紧密,更能深入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不过,针对这种情况,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由于缺乏人力资源部的有力支持,很容易成为业务部门的一名专职HR,因为除了战略管理和专业服务的职能外,一般事务性的工作也需要他来操作。

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组织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力资源业务伙伴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的部门之间还存在争议,但相比传统HR而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地涉及这些内容:

不定期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需求与困难;

分析各项人力资源相关数据、报告;

指导部门经理进行有效的员工管理,寻找资源响应员工的需求;

参与制定业务部门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与其他人力资源,外部竞争者或者相关人士保持联系;

传递新的战略、目标、文化和行为准则;

定期检测并改进人力资源的工作流程;

及时盘点所在业务部门拥有的资源,做出规划以应对将来可能的资源需求;

诊断、评估需要进行变革的方面;

重新设计部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

通过种种转变,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确正在将“人才”变为“人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效果的事情。

准备工作

就目前中国企业而言,很少有公司能在设立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体系初期就取得完美的效果。从企业转变人力资源发展方向出发,梁星晖认为如果要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提醒,有五点必须列入准备工作范畴。

一、企业内部必须首先达成共识,明确模式的转变是来自与HR和业务部门双方的需求,而不是总部HR的一相情愿。

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于组织对这一职位的接受程度。在推行这一职位之前,必须与各个相关部门充分沟通,清晰地界定其权利义务。

三、留出足够的时间,为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推行提供环境上的变化。

四、讨论并思考人力资源业务伙伴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默认原有的HR都能从事这一新工作。

五、思考潜在的障碍,并计划相应对策。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定期回顾HR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不管是正式的回顾总结还是非正式的谈话。可以定期将业务部门的业务指标,比如销售、成本、利用率等,发送给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确保其参加业务计划制定的过程,同时要求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们为这样的会议做好充分准备;要求他们也需要设立与业务部门相关联的个人目标,并经常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讨论HR的实际表现如何;在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之中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一起策划、执行跨部门的项目,开展知识分享等。

详解从业者素质

由于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无论是HR自身,还是组织层面对于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都不是十分清晰。这主要是出于他们对角色本身的工作职责范围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对从业者而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各级人力资源从业者来说,有三个方面需要锻炼。

HR需要增强自己的战略贡献。

首先,需要让专业技能与业务知识并举。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利于HR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业务知识的提升,特别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关注(如企业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有利于HR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使他们的措施、方案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其次,增强战略贡献需要增强自己的三个意识,即战略思考意识、组织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战略意识强调HR应该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业务和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多从组织战略层面思考问题;而组织意识则是讲HR要能够在本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内发现关联,以及找到关键人物;此外,HR不但要善于关注和发现内部客户的需求,还要能够关注内部客户的客户,即企业的外部客户,通过对外部客户需求的挖掘来更好地解决内部客户的问题。

再次,HR要善于在团队中充当变革领导,能够激励并推动组织中的成员成为变革中的一员。

最后,HR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工作中很大一部分障碍在于无法取得业务部门同事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如何洞察他人、捕获他们的兴趣点,从而说服并影响他人就成为HR的必修功课之一。

人物简介

梁星晖 现任Hay(合益)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兼上海公司总经理。他对西方管理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中国市场也具有远见,并能将两者进行恰当的统一。在加入 Hay(合益)集团之前,就职于另一家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后加入某管理咨询公司从事战略咨询,具有丰富的战略实施经验。

上一篇:离职管理你疏忽了吗?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给别人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