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产生幽默的机制

时间:2022-05-06 02:04:34

论设计产生幽默的机制

摘要:本文分析了幽默的生成原理和运作机制,并结合设计作品,指出幽默设计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为设计师自觉地进行幽默设计提供指导,有利于强化设计师的设计能为和表现方法,同时幽默设计也会为生活增添乐趣。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设计;幽默;运作机制;艺术作品;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幽默的特征是引人发笑。这种笑不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挠痒),而是一种情绪得以骤然释放,从而引发出来的欢快之笑。幽默往往通过貌似随意性地背离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直接关系,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它能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去理解幽默背后的哲理与意义。应用幽默手法进行设计创作,既赋予了作品较高的文化价值,又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在当前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寻求设计的幽默传达与体验,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和消费者的欢迎。

中外学者们一致认为幽默隶属于审美的范畴。在分析幽默产生的缘由时,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康德认为,幽默引发的笑是一种忍俊不禁的笑,是由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之间鲜明的不协调而引起的。弗洛伊德从“力比多”的角度,指出幽默之所以能让人忍俊不禁,是由于情感消耗的经济原则所导致的,“幽默的快乐产生于情感消耗的节省”——幽默“……将为我们保留一个快乐的源泉。因为它们使我们节省了一个我们习惯做的且我们已经准备在此种情况下去做的特殊消耗”。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则使用中国人更容易理解的话语,指出幽默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并指出,“正是这一转化,却间接地在一瞬间极活跃地引起欢快之感”。

上述观点都指出了幽默的产生是源于情感的冲突。在此,举我国古代《笑府》里的一则笑话,来验证一下。一卖锅者必以锅底掷地作声,以证明锅之无损。一日不巧,锅一摔就裂了,遂对买者说:“像这种锅,我就不会卖给你了。”依宗白华分析,卖锅者在锅摔裂之后,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紧张(卖锅者在锅摔裂之后该如何收场),但这种紧张却突然因他的“像这种锅,我就不会卖给你了”,而荡然无存。这个过程展现出“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这种转化“在一瞬间极活跃地引起欢快之感”,令人捧腹。同样,以康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鲜明的不协调”,和弗洛伊德的“情感消耗的节省”,也能合理地分析这则幽默的形成原理。

与“以柔和的力侵袭我们”(立普斯语)的优美不同,幽默表现为一个激烈的情绪冲突的过程。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须经历一番理智与情感紧张的探索与激荡后,才能领会。那么,设计和幽默怎样才能结合,即我们如何在相对静止的设计作品中表现出充满情绪动荡的幽默感呢?虽然我们了解了幽默产生的原理。但是,该原理运作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在分析幽默的运作机制时,我们谈论的虽然是令人轻松愉悦的对象,但它却是一种捉摸不定的交流方式。若要了解这种交流方式建构机制,以及它如何在设计中被使用,我们不妨借鉴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常使用的“对比替换测试”方法。这种方法是:当我们分析一个结构(事物)的形成机制时。我们可以“人为地改变这个结构中的某个术语,然后观察这种变化是否导致了这个结构在解读或用法上的变化,经过一连串对比替换,如果有术语(即事物的片段)导致了整个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它们就被认定为“结构单元”。结构单元是构成事物的核心要素。在研究幽默机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比替换测试”,发现幽默的结构单元概无例外地表现为“违反合作原则”。同样,在所有具有幽默感的设计中,我们发现这些设计也无一例外地在“违反合作原则”之后,造成出幽默效果。

“合作原则”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美国学者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格赖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的。这种制约会使得交往双方都遵循一个(组)目的,相互配合,从而避免我们进行交流时“鸡听鸭讲”。因此,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交往,交往双方都要采取合作的态度。这种共同信守的原则就被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交往双方彼此了解,从而展开正常的交往的基础。在交流时,如果人人都严格遵守这个原则,他们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格赖斯还指出,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同时也指出,若违反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造成交流上的不协调。

但是,在某些方面,“不协调”恰恰是幽默的“激烈的情绪冲突”的表象。制造幽默效果的人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相反,他常常有意无意地违反它,选择最具有独特创意的表达策略,故意在表达形式中引入不相关信息,使自己的表达行为,在对方看来背离了双方普遍认同的合作原则,从而给对方一种瞬间的突兀和紧张。这种不协调感使得交流中的关键语句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这种“出乎意料”不光是惊奇,而且会使接受信息者内心感到“紧张之后的虚无”——一种恍然大悟的愉悦,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我们可以将幽默形成的机制——“违反合作原则”,落实到对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的违反中。下面,我们就分析幽默的形成方法,并结合设计作品来说明,以揭示设计如何表现出幽默感。

1 违反“量的准则”

合作原则的量的准则对信息表达的内容所达到详尽程度提出要求。它规定我们在表述时,应该提供的信息量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

违反量的准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表达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一是提供的信息过多。在这两种情况下,言语交际中就会出现言外之义,产生幽默效果。

图1的设计,就违反了量的准则——提供的信息量过多。按照通常的皮包设计,这款皮包的设计不算成功:将这款皮包设计成一条被捆绑的狗的模样,完全不符合皮包的功能性。但是,没关系。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只是想利用这样造型,让我们在体验“紧张之后的虚无”的乐趣,为乏味的现实生活注人新奇和轻松,增添生活的情趣。拎着这款皮包出行,使路人错愕的同时,会立刻恍然大悟,忍俊不禁。

2 违反“质的准则”

格赖斯对质的准则的描述是: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故意违反质的准则,也就是说,故意说一些明显不符合事实的话,就会产生诸如夸张、反语等现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夸张、反语都能形成幽默,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却是幽默言语的表现形式。

如图2的广告,就是利用夸张的手法展示餐刀的品质:这个牌子的刀能削铜断铁,以至于普通的木质刀架都无法承受其些许的力道。这种“吹牛”的设计有时是一种具有独特创意的表达策略。

3 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的规定:表达要贴切主题,即所表述的内容要与意图相关。交际中的表达如果违反了这项准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幽默效果也可以通过对这条准则的违反而产生。

在设计中,违反关系准则表现手法也常见。例如,我们熟知的索托萨斯的设计作品。在索托萨斯的设计中,产品的造型和该类产品的(功能)意图并不贴切。不过,公允地说,他的设计不是想营造幽默的效果,而是表现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所以,他的作品更多地给人以惊异和震撼,而非是幽默感。因为,其作品产生的突兀和不协调感没有让我们感到愉悦,更多的是一种沉思。

但是,也有很多设计师善于在违反关系准则上,营造幽默的氛围。例如。图3的设计就是“违反关系准则”的作品。图3是意大利Team Eliea于2005年设计的吸油烟机。这个吸油烟机的造型乍看就是一件照明灯具,其表现出的球形外形,丝毫不会令人想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吸油烟机。然而,它的制造意图却是抽取油烟。这款吸油烟机的设计和该款产品所要求的主题并不贴切。但是,它让我们产生“尽然这样”的新奇感,和“原来如此”的快意。

4 违反“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要求:表达要简要,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有歧义的表达出现。前面三个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和“关系准则”都是与人们交谈时“说什么”这个问题有关,而“方式准则”与“怎么说”有关。也就是说,这条准则针对的是表达方式。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表达要简明扼要,不含含糊糊。如果人们不用通常使用的简洁方式去表达,而是转弯抹角,就会使对方感到其中必有缘故。在这一“违反”中,常常也包含对量的准则的违反。有些设计的幽默效果可以从这里找出原因。图4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广告一般会直接显示产品的信息。这则广告虽然也宣传产品使用效果。但是这则广告的信息表述则过于复杂,并且表述的方式也不直接。在表现杀虫剂的使用效果的场景中,地上露着蜘蛛侠的一只胳膊。它显示了这条信息:杀虫剂杀死的不是一般的“虫”,而是神通广大的蜘蛛侠!将蜘蛛侠当作虫来消灭,使人感觉突兀的同时,会立刻恍然大悟,知晓了广告的意图。这种以曲折性表达取代直接性表达,造成了交流过程出现瞬间的“意识不行”,“却间接地在一瞬间极活跃地引起欢快之感”。

综上所述,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其创新性通常较为直观地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设计追求形式的独特性,首先需要打破日常的视觉习惯和程式,淡化形式之间的逻辑信息,而后重建事物的形式关系,完成创新过程。

幽默在设计表现中的应用,是设计形式的一种创新。幽默是轻松愉悦的,也是超功利的。幽默的喜悦是介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一种“顿悟”,是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一种陶然自得。它给设计带去了别样的趣味,获得人们的喜爱。在当前大众生活产品的功能日趋完善、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以及设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挖掘设计的幽默表现,成为设计师增强自身设计和产品竞争力的一种选择。掌握设计产生幽默的机制,无疑会为设计师自觉地进行幽默设计的创作提供方法的指导。

上一篇: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下一篇:“三步曲”助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