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时间:2022-05-05 11:34:08

为教育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推手,成为学校特色创办的重要载体,是学校体现学校办学思想,体现学生之特别需要,让教育适合学生的有力途径。本文从校本课程的整合性、需要性、传承性、普及性与选择性来谈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然后通过自已对校本课程开发探索的几点思考,以期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得到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教育适合学生; 校本课程; 实践探索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确立了我国课程体制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于是,我国中小学校就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随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推手,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古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一)校本课程的整合性。

由于国家材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或缺陷,未全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于是我校结合实际,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出了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的将“导、学、练”融为一体的学习旅游地图――导学图,成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再生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的需要性。

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为主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因此,我校紧紧围绕“乐山乐水,树木树人”的生态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主动完善。为了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然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了30多门“2+X”课程,让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挖掘潜能。如机器人模拟灭火课程,安奕汶获“重庆市第七届科技创新市长奖”, 杨森、杨鑫同学获区长创新奖;羽毛球训练课程向永红获全国残疾人羽毛球双打冠军;如书法、美术、乒乓、影视表演、拉丁舞等课程,学生在市、区级获奖更是层出不穷。

(三)校本课程的文化传承性。校本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针对校本课程的文化传承性,学校发动学校的教师又开发出了《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为心灵护航》等十多种德育校本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渠道,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四)校本课程的普及性与选择性。普及性校本课程指人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或才艺。如每周一节的“书法校本课程,“跳绳或羽毛球或乒乓球体育技能校本课程,解决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体艺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除了普及性课特程,还需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校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于是学校开设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在“2+X”特色课程中选择1至2门,满足学生的个性、培养兴趣特长。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1.开发校本课程需满足特别需要。

我校虽通过对师生的调查论证,开发了“2+X”校本课程30多门,德育校本课程10多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认为在学生喜欢的项目编写中,内容与形式还不够新颖,学生接纳度不够;学生特别需要的项目因缺乏师资而无从下手。这要求学校更深入了解学生,集学校教师及校内外资源满足学生特别之需。

2.校本课程的有效评价需配套。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需要对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要有对校本课程实施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素养需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学校和广大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素养是当先之急。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补课,当然并不是培训好后才着手校本课程开发,而应该让教师在培训与开发中同步进行,让教师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需“行动与研究”并行。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切实的行动,但教师在这方面可能就有知识缺陷,理论支撑达不到要求,建议学校可与相关的师范高校结成对子,从而达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行动与高校的研究并行,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化。

5.校本课程开发需物质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相关的硬件条件,需要学校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这两项都需要经费作保障。

上一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医学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