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时间:2022-05-05 10:01:21

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O1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68-01

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自同日起:(1)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后减息,通过利率杠杆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和刺激消费投资,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增长、保稳定。我们还应注意到另外一点: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给予金融机构对利率的更大的定价权,是时隔五年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再度推进。

尽管名称相同,但中国的基准利率与大多数市场经济体的基准利率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的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而大多数市场经济体的基准利率,则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银行收取的利息率。

1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行政措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某一时点上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遵循价值规律,真实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并最终实现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实际上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本国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我国利率体制的现状

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先后几次对利率进行了改革,如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利率浮动空间管理等等,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2007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旨在让市场定价的这个“同业拆借利率”逐步取代由央行定价的现行基准利率,然而,由于“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浮动空间从未松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未有重大突破,利率主动调节经济的功能和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利率管制,很难发挥利率杠杆对资金供求的调节作用。目前,我国利率的制定和管理权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掌握。中国人民银行不仅管理着整个存贷款利率水平, 而且管理着各种存贷款利率的档次。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运行机制, 使利率不能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失去了利率变化的传导功能。因而,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信用总量的手段, 只能单纯地依靠控制信贷规模, 利率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既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又严重地制约了利率经济杠杆作用。

2.2利率弹性不足, 难以实现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功能。利率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会使信贷资金从效益差的企业流向效益好的企业。我国现行利率虽然种类和档次很多, 但由于规定过于具体且不分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实际“一刀切”,很难结合实际真正体现利率政策的扶优限劣,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低效亏损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使一些优惠利率操作变形。

2.3利率总水平偏低, 背离价值,失去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能。利率是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价格, 本应随物价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并且要略高于物价。但由于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不随物价上涨而相应调高,银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始终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负利率”的结果, 一方面因存款贬值,影响了居民储蓄存款积极性,资金流向其他部门,如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居民通过购买房产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造成房地产过热,房产变成了投资品而非消费品,滋生房地产泡沫,影响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 因贷款利率低于物价, 导致社会投资需求过旺。现行利率不仅没有抑制通货膨胀,反而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计划外投资失控、物价上涨。

3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3.1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实现在资金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3.2在当前我国人为制定过大的存、贷款利率之差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商业银行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直接造就了银行金融机构高利润,“银行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银行利润要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总理对银行业高利润的表态可谓振聋发聩;另一方面,利差盈利模式操作简单,商业银行可以花很少的资源在定价上,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与国外商业银行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损害的还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利益。

3.3利率市场化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拥有完全经营决策权,即信贷投向的决定权和信贷的定价权等。商业银行经营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下,必然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作为信贷投向。在取消利率管制后,将改变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向国有企业的现状,中小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银行贷款。显然,效益低下、负担沉重的国企所获贷款数将会大大减少,而民营企业得以扩大融资渠道,不再依靠黑市的高成本资金。

3.4利率市场化是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而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3.5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上一篇:谈谈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下一篇:浅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