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5-05 06:29:25

浅析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人员财产密集场所的人量增多和集聚,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呈多样性方式发展,科学防雷已成为现代社会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和社会需求,提出关于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防雷减灾 气象服务 构建 发展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人员财产密集场所的人量增多和集聚,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呈多样性方式发展,科学防雷已成为现代社会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加快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等,研究建设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相关问题,以对更好的建设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 在全国第五次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中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方向,指出将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来规划和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气象需求,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向公众提供公共气象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其实质是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竖成条、横成块、条块结合的建设、运行与管理系统。

二、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雷电灾害预警周期短、难度大,而瞬问影响大、灾害重。因此防雷减灾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必须事先科学有效设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从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结合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实际,我们认为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系统:(1)防雷减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大基、地基立体化的覆盖全国的雷电综合探测网,并结合雷达、探空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建立统一、实用的综合雷电资料共享平台,开展雷电探测试验和资料的应用研究等。 (2)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是提供防雷减灾公共服务政策法规、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繁荣发展的基石和根木。(3)公共气象资金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拨款、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血脉。(4)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人才体系。包括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服务队伍和支撑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是保证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

(5)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制作、运营体系。指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服务机构体系。(6)防雷减灾公共服务考评体系。就是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好坏、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

的需求等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服务。(7)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信息体系。是一个关于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运行,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了解防需减灾公共服务的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帮助。(8)防雷减灾公共服务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是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

三、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则产损失上亿元。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大,社会各界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大基、地基立体化的覆盖全国的雷电综合探测网,并结合雷达、探空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建立统一、实用的综合雷电资料共享平台,开展雷电探测试验和资料的应用研究,为我国雷电的预警、预报方法和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四、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把握公共服务的六个原则

一是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原则。防雷减灾公共服务提供的是公益性极强的公共气象产品或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二是以需求为牵引的原则。社会的需求就是服务发展的方向。如果提供社会不需要的服务信息,只能变成“垃圾信息”。

三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抚州是欠发达地区,相对窘迫的地方公共财政使得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严峻现实。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背景下,构建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既要学习先进又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要善于巧做四篇“借”字文章。是“借题”。公共气象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借助课题研究的“工研结合”形式,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推进。。是“借脑”。要通过各种渠道,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工作把脉,借专家的“慧眼”问题,借专家的“慧脑”想问题,放大视野,延伸手脚是“借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则政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通过服务的市场化、资金的社会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参与共建。“借经”。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拓宽思路,找准出路,少走弯路。

四是均等性原则。均等性是指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气象资源、享受防雷减灾公共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种族、身份的歧视,所有人都有权享受平等的服务。

五是便利性原则。便利性就是要求防雷减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信息公开化等,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木,保证人们得到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便利服务。没有便利性,就很难实现公益性;没有便利性,或者只对部分人便利,对另外一部分人不便利,就会影响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1、强化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视角看,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而与之相比,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然成了“短腿”。国际社会有人把中国比喻为“成长中的巨人”。经济发展与防灾减灾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巨人”是立不起、跑不快、走不远的。可见大力发展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机遇意识。当前,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而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政府明显加大了扶持力度,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应该强化机遇意识,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2.正确协调

一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与科技服务的关系。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和科技服务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的繁荣是科技服务兴旺的前提。反之,科技服务的发展,又能大大推动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的进步。二者相比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是第一性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二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曾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防需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就需要大胆的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青海全面推进省级防雷减灾行政管理和业务体系建设[J]. 青海气象. 2009(S1)

[2] 朱明,潘杰丽,黄仁升.  钦州市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减灾对策[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03)

[3] 周娟.  浅谈那曲地区夏季雷雨季节防雷减灾方法[J]. 科技. 2007(11)

[4] 胡海洋,曾财兴.  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探讨[J]. 科技信息. 2009(29)

上一篇: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理的分析 下一篇:SSS68T型盘车装置机械传动部分故障原因分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