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堪作学步车

时间:2022-05-05 04:15:36

【前言】此书堪作学步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学步车”一概念出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康德说,知识可以被教导,但能力只能被锻炼。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不作为。教者要为学习者按其所教亲自“下水”写作,制造出“学步车例文”。在教师讲是“下水文”,在学生讲是“学步车”,顾名思义,老师要为学生...

福建教育出版社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出版了一本好书――《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作者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江。大学教授写高考“下水文”,这在全国恐怕是唯一的,是什么情感、心思促使他涉足呢?

高考作文指导园地里是比较荒芜的,可谓“杂草园”,所缺的是真正可供我们借鉴的好“花”。市面公开发行的什么《满分作文快递》《真卷作文》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是粗制滥造的,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和学生带来多少有用的东西。

也许书的作者不服气,那就让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比如方才提到的《满分作文快递》,书中关于2014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作文,所选示例有文曰《生命因相拥而美丽》,因篇幅限制不能全录,仅看标题便知其陋。“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作文题是道好题,既通俗大气,又有深刻内涵。而这篇选文简直在亵渎这道试题,文题明明讲的是体育比赛,规则要求赛手从桥两端相向而行,相遇后以“对决”形式迫使对方落桥,自己成功到达端点者为胜,但有一组选手相拥共保平衡,双双顺利过桥。此题考的是关于“序”的认知,“序”动词之义是管控,名词之义是秩序。通过管控保障秩序,而“序”的改变则要求“有序”进行,正如当前谈“法”的修改要按“法的修改法”去修改一样。“相拥”过桥无疑是违背当时赛规的,“当场”为犯规选手辩解争吵也违背“序的有序改变”之精神。哪来的“美丽”?以非为是,无是无非,不能是是,不能非非,如此为学生示范,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文章,都是很大的误导。此类文章在此类书中不是仅有此而绝 无他。

也正是出于对此类“杂草”的愤怒,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以七旬“高龄考生”的身份写下《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正如徐江老师在书中前言自述,“就是与此风对抗而作”!教育兴衰,匹夫有责!在这里我感受到一位老教师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忧虑!他在做“匹夫”撼“大树”的事情啊!

我们唐山有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徐江老师既然放言与高考伪劣“满分作文”对抗,当然就得写出真正的好作文。《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堪称是我们中学教师教学生写高考作文的学步车,堪称学生学习写高考作文的学步车。

“学步车”一概念出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康德说,知识可以被教导,但能力只能被锻炼。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不作为。教者要为学习者按其所教亲自“下水”写作,制造出“学步车例文”。在教师讲是“下水文”,在学生讲是“学步车”,顾名思义,老师要为学生打造写高考作文的“学步车”。

读徐江老师《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可学什么“步”呢?

比如可学“逻辑思维应试步”。

让我以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分析。其题大意是说有某些人作登山游,凡信山腰有美景者,皆登至山腰见到了参天古木、山幽林静之美;而不信者留在山脚。在山腰,凡信山顶有美景者,会当凌绝顶,看云海茫茫,一览众山小;而不信者流连山腰。

面对这类试题,徐江老师教你先按照一定的方法,从试题中归纳一个具有一般性的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有所前进,大都缘于美好期盼的激励;没有它,往往止步于当下”。

之后,他又示范如何以上述归纳的一般道理为纲,写出内含这一道理的精美散文――《山上有一片红叶》。文中叙述一群学生爬山,有几个胖子在半山想打退堂鼓,恰在这时腿快的同学已下来,并对他们说“山上有一片红叶”。结果,为看几个红叶胖子居然爬上山顶。在山顶,大失所望,只有几株小树长出些褐红的嫩叶。当他们向骗人者问罪时,人家说:“我们说的是一片儿红叶,没说一片红叶。”还有调皮者说:“要不是一片红叶的诱惑,你们上得去吗?”是啊!人生的旅途需要有“一片红叶”的期盼,没有它,就没有动力,就会止步于当下!

比如可学“哲学思维应试步”。

让我以2014年全国卷“给动物喂食”材料作文试题为例分析。这道试题是――不少人因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面对这样的试题,徐江老师给我们讲,我们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统一论者。他写出了《用“惩罚”制止“爱”的行为引发的思考》示范文,他说:“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须统一,不但要有善的愿望,而且还要看其行为有善的结果,这时才能评判他的行为是好是坏。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善良的意愿,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把好事 做好。”

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的角度写这题的应试文显然就能大大超越他人。

康德说:“实例是判断力的学步车,缺乏判断力的自然才能的人绝不能缺少它们。”实话实说,我们中学教师和学生大部分在写作方面缺乏自然的判断力,徐江老师的“下水文”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我们“绝不能缺少它”!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车轴山中学;063000)

上一篇:变“画蛇添足”为“画龙点睛” 下一篇:岁月不老 款款真情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