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劳动生产率该如何界定

时间:2022-05-05 02:06:26

社会劳动生产率该如何界定

2011年寒假,再次认真阅读了孙恒振老师就劳动生产率问题质疑高考试题的两篇文章――《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吗――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命题者商榷》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与2010年新课标文综高考卷第12题命题者商榷》,为孙老师的执着、严谨感动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疑问,就此笔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一、 劳动生产率的相关表述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14页)。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上)。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62页)。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劳动者(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它表明一个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反映该地区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之一。社会劳动生产率只能采用价值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社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二、 一国的劳动生产率能否成为社会劳动生产率

孙恒振老师在《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吗――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命题者商榷》一文中提出:“‘某国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同一个概念吗?”又进而指出:“二者是有区别的,一个国家只是社会(全球)的一部分。”其中二者是有区别的笔者赞同,但认为一个国家只是社会(全球)的一部分,并进而得出2009年那道高考题是错误的,笔者却不敢苟同。

为增进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009年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

2008年某国生产甲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分别为( )

A.720万元 6元 B.720万元 5元 C.600万元 5元 D.600万元 6元

在随后的分析之中孙老师谈到:只有把“某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当成同一个概念时命题者所给出的答案才能得出。同时指出:是命题者一时的疏忽所致,因为该题漏掉了一个前提条件,全球只有该国从事甲商品的生产。相同理由得出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Ⅰ卷第2题也是错误的。

高考是国家大考,关系国计民生,命题者如何能一时疏忽?一遍遍阅读孙老师的文章,笔者认为孙老师的观点大致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全球劳动生产率,在其随后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与2010年新课标文综高考卷第12题命题者商榷》一文中更为明确地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全球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结合我们谈到的相关表述,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中学政治教材里的表述可以理解为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一些统计网站上所谈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有所不同。比如《人民日报》(2000年2月29日第2版)所载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1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0806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7036亿元,增长7.5%。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677元,比上年提高6.3%。再如国家统计局网站地方年度统计公报安徽(200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015元(折合1580美元),比上年增加196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9436元/人,比上年增加2842元。

一系列问题的指向及商榷的核心事实上只有一个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问题。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社会”有两种解释;1.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2.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中的“社会”的意义应该是第2种解释(事实上第一种解释实为社会形态,相信孙老师也不会选择吧),而这里的社会可以是全球,可以是国家,可以是区域,也可以是地区。结合两类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表述及社会的涵义,尤其是当前中学教材中社会劳动生产率侧重于谈的是行业或者部门劳动生产率,因此这里的社会不等于全球。笔者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应该结合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实为一个笼统的概念,依所谈背景有所变化,应视背景材料而有所差异,可以是一国或一地区,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看,没有可能亦没有必要全部国际化。

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中某国的劳动生产率,2008年某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区域劳动生产率,比如2010年新课标卷第12题中就应该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劳动生产率;某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如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甚至可以是更小的地区――某省某市亦或某县,一切随经济联系的情况及材料背景而定。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一般情况下(不涉及国际经济来往时)可以称之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据此笔者认为孙老师对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24题、2008年海南卷第2题的质疑是不合适的;而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确实存在不严密之嫌(涉及到两国的经济往来,一国劳动生产率变动不一定能够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 对“环节劳动生产率”及完善教材的一些想法

1.对“环节劳动生产率”的一个看法

关于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大卫・李嘉图谈过: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基于此,商品的价值量应该有两部分:生产商品的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和生产成本价值转移。

但据此认为生产成本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对应的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环节劳动生产率是不合适的,最终产品对于生产成本而言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孙老师举例的牛皮的下级产品,可能为皮鞋,亦可能为皮衣等等;环节劳动生产率必须为生产该商品的确定环节,比如螺丝钉生产与螺丝帽生产应该成为螺丝生产的生产环节。笔者认为环节劳动生产率存在,但是不是生产成本的环节并不确定。

2.问题存在情况下如何完善教材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学习,加深理论的深度,深化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而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则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理论,进而较好地认识世界以及用于指导实践。学者的特质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师的责任则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孙老师在探究劳动生产率问题时抛给我们一个问题“生产成本不为0的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正比关系而是正相关关系”,事实上也就是大卫・李嘉图的 “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本着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笔者斗胆建议在教授学生这块知识时,不妨引进一个假设,即在学习研究商品的价值量时设置前提为生产商品的成本为0,则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同时结合经济生活现实告诉学生商品的价值量由两项组成即可。如果引入一个假设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在中学教材中引入太多复杂的概念及设想。

上一篇:高炉渣处理的自动化应用 下一篇:体验式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