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效率与公平并重”分配模式的框架构建

时间:2022-05-04 01:33:25

论我国“效率与公平并重”分配模式的框架构建

摘 要:效率与公平并非矛盾对立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缩小贫富差距,“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蛋糕做大和蛋糕分配的问题。具体到“效率与公平并重”模式的框架建设,涉及到了初次、二次和三次分配各个领域。

关键词:和谐社会 效率 公平 初次分配 二次分配 三次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84-02

当前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不和谐声音此起彼伏,不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相背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不仅有社会的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如何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效率与公平并重模式的分配原则已是我国经济体制改变的必由方向。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效率与公平并重

为了追赶发达国家,以往我们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上。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都把“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作为不变的理论依据,由此导致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提出和实施。这相对于计划经济倡导的收入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将市场机制引入初次分配领域,的确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大历史突破。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是以对效率的狂热追求为本质特征的,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力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为社会高效率地创造财富,极大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市场经济排斥收益平等属于一种自发行为,它不能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觉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使得两极分化的产生成为必然。因此,我们不能过度迷信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如果仅仅把市场机制与“自由放任”画等号,必然会把公平放在次要的位置,而一个缺乏公平的社会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仅仅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也不能符合和谐社会中要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目标的多层次和全方位发展。

在分配领域,效率与公平间不单是交易关系,而且应当是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关系。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提高效率,二者不存在孰优先孰兼顾的问题,要辩证统一地考虑。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过分重视效率必然损害公平;公平的促进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反过来对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过于强调公平又必然损害效率。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因此任何极端的强调公平或强调效率的分配原则都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目前的分配原则也正是由于过分突出效率而忽略了公平的实施,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们的不公平感与日俱增,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社会出现了两级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人都应该充分、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过分突出效率而把社会公平放在一个次要位置上,使得大量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分化严重,这就与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相矛盾。同时,忽视公平也未必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甚至还要为此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二、效率与公平并重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分配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推动的,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从生产力范畴看,效率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进行的分配是初次分配,其涉及面非常广,数额巨大。初次分配是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对产出直接作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是国民收入中最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和整合,实现最合理的投入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要使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效率不可缺少。“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才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财富。只有具备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国家的再分配能力才能相应地得到提高,才能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初次分配中的效率问题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效率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离开了效率就没有发展,公平就无从谈起。对效率重视的具体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在强调重视效率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公平的忽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初次分配主要解决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初次分配中出现的巨大不公平通过再分配完全解决的难度巨大,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去解决,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初次分配中不仅要重视效率,还必须突出公平,因为效率缺少了公平作为支撑便很难持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把调节社会公平的工作重点放在二次分配上,希望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带来的不公平。但是由于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最基础的分配,其涉及面广,数额巨大,一旦初次分配的格局确定下来,二次分配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二次分配的作用仅限于调整和纠偏。“政府再分配并不是无所不能,它并不像生日宴会上切蛋糕那样容易,那样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左右,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往往很难实现向劳动者倾斜的最初目标。特别是,当初次分配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收入悬殊和贫富不均时,政府的再分配事实上并没有能力去扭转局面,实现社会公平。”所以正是因为我们在初次分配中忽略了公平,使得二次分配难以全面解决初次分配中产生的巨大不公平问题,分配不公的迹象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相对于收入分配来说,更为严重的是起点不公平。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出身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差别。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就有关社会政策的选择。人们主要的不满是受教育的机会、健康的机会、迁徙的机会等等的不公平。虽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可能无法避免,但是在初次分配过程中营造公平的竞争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初次分配中要以公平竞争为前提,让市场经济中的每个竞争者都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能够展开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获得合理收入的均等公平机会。只要市场机制是完善的,竞争的机会是均等的,市场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就是公平的。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最基本的分配,只有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才能增加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但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并不意味着把公平放在从属的地位,因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实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石,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初次分配中必须将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既注重效率同时又突出公平是我国分配原则改革的首要选择。

(二)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虽然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基础性分配,初次分配的格局一旦确定,二次分配是无力将其改变。但是即使在初次分配中注重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但由于市场机制在社会收入分配中遵循的是按效率原则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会排斥收益均等,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也存在一部分人由于天生的智力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以及缺乏一定的生产技术等原因而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形成收入级差。当收入级差过于巨大时,甚至形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国家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都属于二次分配,政府通过“有形的手”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因此二次分配作为一种分配的补充手段,对有效调节社会公平程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当我国正面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不断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政府作为二次分配的行使主体,对推进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平衡起着主导作用。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和谐程度降低,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外,更应该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通过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该致力于完善自身的社会职责,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建立合法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不断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三次分配进一步促进公平

市场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还需要社会自身的发展,即各种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育和生长,以及慈善或志愿等活动、事业和机构的发展。目前很多慈善和公益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倡导,除了通过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外,还应该重视通过以募捐、慈善捐赠、组织公益活动等为形式的第三次分配来调节收入差距。厉以宁指出,所谓第三次分配是指:个人出于自愿,在道德与习惯的影响下,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另一些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由于第三次分配不是通过利益驱使或国家强制进行的,而是在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的基础上,以慈善、志愿或互助为形式来调节社会财富的流动,因而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有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第三次分配不但可以从物质上缓解某些群体的困境,还可以从心理上、情感上消除不同阶层的隔阂或对立,还可以在价值上形成一定的共识,有助于舒缓阶层之间乃至社会整体结构上的紧张,营造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形成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因此第三次分配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有效补充。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经济实力远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因此我们不可能像北欧福利国家那样完全依靠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就能有效地调节分配公平。经济实力的限制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资助去共同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利用第三次分配对收入的调节来进一步促进公平,实现更广泛的公平与正义。

三、结论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关系到社会全体成员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因此制定适宜的收入分配原则对协调整个社会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应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当前适宜的分配原则必须是既保证效率又注重公平,使效率与公平得到统一,否则难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树文.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R].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尚勇.初次分配也要贯彻公平原则[J].华东经济管理,2006(4)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责编:贾伟)

上一篇:考虑价值漏损的实物期权在林业产权投资项目中...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