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保健牢记15“宜”

时间:2022-05-04 10:51:26

日常保健牢记15“宜”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平日里的身体保健,但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适宜的,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很多人却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是今天听这个,练上几招;明天学那个,坚持两天,而最终又都无疾而终。其实,日常身体保健并没有那么复杂,按照中医专家的说法,做好下面的15“宜”,长此以往,便会取得不错的保健效果。

【齿宜常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而只有肾气充足才能使牙齿更牢固。此外,肾气充盈还会使“髓海得养”,髓海是大脑的意思,所以叩齿也有健脑的作用,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其实不只是中医强调叩齿,西医也认为叩齿有保健牙齿的作用。原理是叩齿可以强健牙周韧带,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齿周围的血液循环。古人以吃肉为主,用牙比较多。现代人吃得精细,很多人的牙齿都出现了一些退化,而经常叩齿对于锻炼牙齿功能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叩齿的具体做法是:早起后,先叩后齿36下,再叩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这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可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可兴奋牙神经,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耳宜常弹】

古人认为“耳通天气”,是人体接受外界音响刺激的重要途径,外界环境因素对耳的影响很大。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人听力下降和耳疾的原因也越来越多,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和药物副作用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听力。所以对于耳的保健应以预防为主,而弹耳就是一种很好的耳保健方法。

耳部的揉擦抖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鸣天鼓、擦耳轮。方法是:用两掌心掩耳,用食指放在中指上,向下弹响十次,然后突然张口。弹耳可以增强记忆、强化听力、防治耳疾。也可以经常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摩耳后根、耳廓,或轻轻摇拉耳廓,都有一定的增强耳部气血流通,润泽外耳肤色,抗耳膜老化,预防冻耳,防治耳病的作用。

【面宜常擦】

中医保健学认为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方》中说:“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意思是说,早上起床之后用手摩擦面部不仅能消除皮肤皱纹,增加光泽,还能令气血调和,升阳益胃,是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擦面的方法也很简单:将两个手掌相对用力搓动30-40次,速度由慢而快,待两手掌搓热后,立即改搓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前额到脸右侧,再经下颔搓回左侧,如此为1周。这样轻轻搓揉10余周后,再从右到左逆时针方向轻轻搓揉10余周,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将搓热后的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前额后向两侧分开,经两颊向下,就像洗脸一样,搓揉10余周。可使面色红润,消除疲劳,提振精神。

【目宜常运】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很多人的视力都会有所衰退,甚至出现一些眼病,而日常多做一些眼睛的保健,对于改善和提高视力,保护眼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目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国历代的养生家都倡导眼睛的保健,《黄帝内经》认为“久视伤血”, 清代《陆地仙经》里说“运睛除眼翳”,所以经常运睛可以消除外翳内障,防治眼病。而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转动眼球可以锻炼眼外肌,改善视力,消除视疲劳,推迟老花眼的时间。另外,运睛对眼球还有保护的作用,防止眼睛干涩。

运睛的方法也很简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眼球转动时速度要慢,按照一定的节拍,这种方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适宜。

【发宜常梳】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的联系和气血调和输养都要靠经络来传导。而经络遍布全身,它们最终或直接汇集于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位于人头顶上的“百会穴”就由此而得名。通过梳头的方法可以疏通气血经络,具有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隋朝名医巢元方很早就指出了梳头的保健作用,而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更是对梳头促进睡眠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而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看来,梳头甚至能延年益寿,它可以使人“身体愉泽,面色光辉,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梳头时用手或梳子均可,手梳时将两手五指分开并屈指伸入头发间,从前额沿头顶至后脑循环往复按搓头部,每次梳头十次至百次。也可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100次。梳头时动作要轻柔,不可使蛮力,以防划伤头皮。

【肤宜常干】

中医认为湿邪很难缠,一旦沾染上,要很长时间才能驱除,所以主张人要注意不要让皮肤潮湿,特别是浴后要立即把皮肤擦干,可避免潮湿的水汽侵入体内,防止风寒、风湿等类疾病的诱发。

另外,我们也可以经常用手掌或干毛巾做全身的皮肤干浴,这种全身性的按摩可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让皮肤变得润泽而有弹性,还具有抗衰老、防疾病的功效。方法也不复杂:将两个手掌搓热后,像洗澡一样依次搓摩头部、面部、胸腹、腰背、四肢、手脚,每日早、中、晚各一次。

【浊宜常呵】

“浊”是指人体内,包括脏腑血脉中都存有各种浊气,“呵”就是吐气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应经常将体内的浊气慢慢吐出来。如能经常将体内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具有清理浊气、补益脏腑的作用,久之就能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

【津宜常咽】

咽津的方法简单、不拘泥时间地点限制,是古代养生家十分提倡的养生保健法。而中医认为津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滋润和保护组织器官、营养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所以古人造字时,取意“舌上的水”为“活”字,由此可见,唾液有足以让人活命的作用。《养性延命录》指出“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延寿书》中也说“盖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需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而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可使唾液直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毛发、肌肉、筋骨、血液、脏腑的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却病延年。

咽津的方法是:取坐、卧、站姿均可,平心静气,将舌伸到上颌牙齿外侧,上下搅动,然后伸向里侧,再上下左右搅动,古人称其为“赤龙搅天池”,待到唾液满口时,再分3次把唾液咽下即可。

【胸宜常护】

胸部是人体脏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关系着内部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部位的保养。《修龄要旨・起居调摄》说:“胸宜常护”,《老老恒言・衣》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说明胸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目的在于保护胸阳,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而除了胸部的日常保暖之外,摩胸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它可以调节胸腺功能,提高免疫力,推迟衰老。

摩胸的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掌按住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方,适度用力推至右下腹,左右手交替进行。或用手掌由颈下到前胸剑突处上下按摩,至发热发红为止。用力要适宜,不要擦伤皮肤,每日早晚各一次。

【背宜常捶】

我国历代的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保护背部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不少背部的保健方法,而捶背便是其中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背部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而且五脏六腑皆系于背。背正中的脊柱是督脉必经之地,脊柱旁是膀胱经,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旦人体正气衰退之时,风寒之邪最易侵入人体伤及阳气,而往往背部首当其冲,捶背可以提升阳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的背部有丰富的脊神经支配人体运动及心血管和内脏功能,捶背可以刺激背部的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病、防病的能力。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谓是一种很好的日常保健方法。

不过捶背也要讲究方法,捶背时用力过大或过小都达不到理想的保健效果,应以捶击身体震而不痛为度。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为宜。

【背宜常捏】

古人认为经常提捏背部具有治病疗疾、保健养生的作用,可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提高脏腑功能。人体的脊背自上而下分布着诸多穴位,捏脊按摩其实就是在这个背部穴位较多的地方进行保健。早在晋朝,养生家葛洪便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记述了捏脊的具体方法:“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是捏脊法的最早记载,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腹痛。捏脊不但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还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对失眠也有一定的效果。

捏脊的具体方法是:请他人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将脊柱中间的皮肤捏拿起来,自大椎开始,自上而下,连续捻动,直至骶部。可连续捏拿3次。此法对成人、小儿皆宜,可调和脏腑、疏通气血、健脾和胃,对调整血压也有一定作用。但捏脊时注意用力不宜过大、过猛、速度不宜太快,以防引起不适,也达不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肢宜常摇】

古人很强调“动形”,也就是身体四肢一定要经常活动,通过不同方式摇动全身,可使气血充盈肢体,鼓荡全身。不仅锻炼四肢的肌肉、筋骨,还能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锻炼脑反应速度,以及治疗某些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的身体疾病,增强体质。

平时我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些展臂、转腰、扭臀、绕腿、蹬脚等四肢动作,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腹宜常摩】

腹部是人的胃肠等脏器所在位置,所以摩腹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其适合食后进行,它又称为“摩脐腹”或“摩生门”,具有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等作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便指出:“腹宜常摩”,《养性延命录・食诫篇》也说:“食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人”,可见摩腹的保健作用很早便已得到广泛认同。

摩腹时可仰卧在床,两腿伸直,两手搓热后叠加,以脐为中心用掌心顺时针方向按照小圈、中圈和大圈的轮廓,各按摩12次,可以健脾胃、助消化,对肾亏乏力及便秘也有一定的疗效。

【谷道宜常提】

“谷道”指的就是,提谷道说的就是“提肛”。很多人都知道提肛是配合呼吸收紧处的肌肉的一种锻炼方法,提肛时要全身放松,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会阴处。收缩腹部、臀部和盆腔底部肌肉,随着呼吸将一紧一松,一提一放。吸气时收缩上提,呼气时放松。古人认为提肛可“固精益肾、延缓衰老”,所以也有“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的说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提肛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括约肌的功能,对于辅助治疗各种肛肠疾病有一定效果。

【足心宜常按】

据说北宋时期的扬州有位长寿的武官,他曾在气候潮热、传染病横行的两广地区为官十多年,却从来不吃药,也没有感染过疾病,这位武官健康长寿的秘诀,就是经常按摩足底的涌泉穴,“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向,热摩涌泉穴无数,以汗出为度”。后来,坡听说了这件事十分羡慕,便效仿这种足心按摩法,并在文人墨客中推广开来。

中医认为人的手和脚分布着非常多的穴位,而且与脏腑形成对应反射关系,经常按摩手心和足心具有非常好的疏通气血经络,促进脏腑功能的保健作用。位于足心的涌泉穴可填精强肾、健体消疾;位于手心的劳宫穴可静心宁神、镇定醒脑。按摩时可以使用手指,也可借助于瓷勺、圆珠笔等简易工具,力道要适中,应以发热、有酸麻感为宜。

上一篇:浅谈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下一篇:奋达科技:十倍牛股重新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