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时间:2022-05-04 09:35:20

优化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中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时,一般会遇到这些问题:难以理解样本、总体和方差的概念,对列频数分布表以及频率与概率的抽象概括认识模糊。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加强对概率统计实际意义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认知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克服难题的意志。

一、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难点分析

1.样本、总体的概念认识难

客观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是统计学的研究方向。但是,学生在接触这一知识时,对其知识背景了解甚少。尽管教材编写时,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主要从数据的整理、收集以及计算为主,但是,教师授课时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2.方差的概念认识难

方差不同于平均数,它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起伏。在学习这一概念时,由于学生匮乏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数据的波动概念,对方差的概念较为迷惑。学习方差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假若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就很难让学生加强对方差的认识及理解。在计算容量大、数据复杂的样本时,学生会因为复杂的计算过程而经常出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心理而放弃学习。

3.缺少对概率与频率的实际操作

频率与概率的教学,应更注重于实践。但是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课时有限,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过程。在缺乏实际操作,收集以及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的情况下,造成学生对概率及频率的认知困难。此外,在分析频率及概率时采用的列举法,需要学生在不重复的情况下,细心地列举出各种可能,这对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挑战。

二、优化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1.着重概率统计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的认知,增强信心

学习方差时,学生通常用平均数来衡量一组数据。例如,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讨论后仍不能得出统一的意见,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入方差的概念。

学习概率时,一些毫无规律的表面现象会让学生对概率产生理解的偏差。比如:连掷五次硬币,硬币都是正面,再掷第六次时,硬币不一定是反面。因此,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概率实验,亲身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及信心。

2.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

找出学生在已掌握数学知识中寻找与难点最相似的知识,使其作为学生的新知识的基本点。比如: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的例子,把学生搜集的生活案例作为基本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并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比对,为新的认知建立条件。

3.加强对抽样与样本的概念理解的认识

过去人们一般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节省时间,抽查的方式开始兴起。与普查相比,抽查有很多优势。教师在讲解统计概念时,应该结合实际的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描述性的说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4.强调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性

概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随机现象及概率意义的了解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入现实生活中可操作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正确认识到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频率的稳定性。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够认识到概率与频率的不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相关数据的概率意义,在实践中切实感受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性。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交流,培养克服难题的意志

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时,往往会因为各种繁琐的绘图以及频繁的累计错误,而对概率与统计的学习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第一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导学生养成不放弃、不抛弃的学习素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工程进度统计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等统计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突出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唱票的方式完成操作,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概率与统计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及挑战,但是,人们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成长。面对问题与挑战,我们应该敢于面对,迎难而上,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追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快速、更积极地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概率与统计才能在数学领域中有着更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九中学)

上一篇:《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教学环节优化 下一篇:探究实验 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