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

时间:2022-05-03 06:44:50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启发学生感悟哲理之美。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35-03

[作者简介]容冬梅,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小学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这美的殿堂,引导他们从字里行间发掘出“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内涵,树立“美”的榜样。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

著名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景物美,如山川草木、风云雨露、日月星辰、鸟兽虫鱼等,而这些自然景物早已被名家融入了文学作品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景物形成的审美形态,寄托作者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如《海上日出》描写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的赞美之情。《威尼斯之夜》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威尼斯在夜色笼罩下的碧水蓝天和色调明丽的大理石建筑。《我家门前的海》的作者以小标题的形式,用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意境,描绘了海的多变,海的富饶,海的美丽,表达了渔家人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那片大海的无限深情与无比热爱。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为作者触景生情之作,或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这类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景物的美。如《七月的天山》一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教学时,笔者抓住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描写细腻的特点,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了作者描写的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然后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象七月天山的美好景象,使学生发现、感受到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

形象美遍布于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中刻画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人读后获得心灵的满足、情感的共鸣、情操的陶冶。如《小英雄雨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祖国、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小英雄形象;《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刻画了一个一心为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科学家形象;《花木兰》刻画了一个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的巾帼英雄形象;《左公柳》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爱国者形象;还有《武松打虎》中的水浒英雄,《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等,这些人物都具有形象美的特质,他们的美好形象,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细细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和心灵,进而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如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的第一段时,笔者让学生细细品味“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句话,着重抓住了闰土“十一二岁”“项带银圈”的外貌描写和“捏”“刺”的动作描写来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勇敢机敏的少年形象便深深地刻在同学们的心中。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闰土的言行,使学生感受到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形象。

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生动凝练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着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这些课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美,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时,笔者主要指导学生推敲精妙之词,反复诵读优美句子篇章来品味文章的语言。

(一)认真推敲

精妙之文常有精妙之词。所以,认真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如《海上日出》一文中写道“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句中的“负着”“一纵一纵”“使劲”等词用得形象、贴切,写出了太阳慢慢露出水面的动态美。《我家门前的海》一文写道“清晨,常常是安恬的。安恬得没有一丝涟漪,就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还羞怯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这里既有形象的比喻,也有无尽的想象。“羞怯”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形象地写出了海如一位美丽的女孩,尽显其安恬之美。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认真推敲、琢磨这些词语,使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所表达的内涵。

(二)反复诵读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精妙,还体现在它的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精妙,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这类句子时,笔者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并且要求学生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品味语言之美,体味文章的意蕴,使他们的情感得以熏陶,因而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大大地提高。

四、启发学生感悟哲理之美

“文以载道”,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在长期的文学探索、实践中提炼出的精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敏锐地把它挖掘出来,启发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

如蒙古族民间故事《神鸟》蕴含着“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的深刻道理;《顶碗少年》蕴含着“无论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表面,诗是写山。但是,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能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全面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为使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个道理,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图、近景图、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这样,学生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接着我再用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他边登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后我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学生通过讨论,真正领悟了诗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这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春玲.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和谐[J].吉林教育,2009(27).

[2]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9(18).

[3]范远波.论学校:语文教育的缺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3-106.

上一篇:探源头精处理促提升 下一篇:让数学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