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03 05:28:14

丹参酮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61-01

【摘要】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治疗组加用丹参酮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天,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用甲钴胺0.5mg静脉注射,1次/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8.33%,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丹参酮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关键词】丹参酮注射液: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甲钴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率较高,目前治疗尚无特效治疗,笔者采用丹参酮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符合1999年WHO糖屎病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其中男64例,女56例,2型糖尿病108例,1型糖尿病12例,糖尿病病程3―15年,伴有下列条件者:(1)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瘙痒等;(2)膝/踝反射低下或消失;(3)振动觉减退或消失;(4)除外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5)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所有病例无急性并发症,无肝、肾、心、脑等脏器功能异常。

2 治疗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用丹参酮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天,同时加用甲钴胺(日本卫材株式会社)0.5mg静脉注射1次/天,两组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保持血糖达标,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7.8―11.1mmol/L),并给予降压、调脂等相关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变化以及药物副作用,治疗前后均化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两组有可比性。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腱反射正常,肌电图恢复正常或示神经传导较前增加5m/s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腱反射均较前改善,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但小于5m/s;无效:临床症状有肌电图无改善。

3.2 结果

四 计论

DPN的发生率占糖尿病并发症的首位,达60.3%。在临床上,有近60%―90%的患者通过神经功能详细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人无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认为DPN发病系在高血糖基础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归纳为血管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学说。血管缺血缺氧学说认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周围滋养血管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以致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使神经缺血及营养障碍,导致神经纤维退行性变化和脱髓鞘改变。代谢学说认为高血糖,使多元醇代谢途径激活,山梨醇代谢旁路代谢增强,山梨醇在雪旺细胞内蓄积,渗透压增高,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和轴突变性。另外,高血糖亦使组织蛋白非酶促糖基化及氧化应激反应,前者经产物,导致神经组织,神经血管,雪旺细胞和轴突的微管功能和结构异常,后者的终产物自由基亦可导致神经血流和传导缺陷,神经营养支持受损等改变。丹参酮注射液由中药丹参科学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份为丹参酮、丹参酚,药理实验证实,丹参有抗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抗氧化及动脉硬化作用,丹参可以加快血液流速、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形成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等作用。丹参酮注射液的应用,改善了机体的缺血缺氧状态及代谢障碍,促进了神经血管的营养血供,而使甲钴胺―甲基维生素B1212更好地进入组织,促进蛋氨酸及卵磷脂的合成,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使轴突和髓鞘受损区域再生,促进轴浆转运速度恢复正常。丹参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号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38。

[2] 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281。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1。

[4] 李翔。糖尿病神经病变与氧化应激[J]。糖尿病之友。(医生版)2007,4:34―40

[5] 赵步长,脑心通治―心脑血管病防治进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3―312

作者单位:753200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一篇: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前... 下一篇:香青兰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