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从北京到荷兰

时间:2022-05-03 03:30:29

女儿飞赴荷兰求学。还差33天,她18岁。

我总是说,你到18岁,就长大成人,以后要自立,你爸我18岁参加工作。但我那时毕竟是18岁半了,还是个男人。可是她不满18岁,哗地一下,坐着飞机,跑到几万里外的国度,而且仅是高中二年级。机场里的显示屏显示航班已经离港,从那一刻起,我才切肤:女儿飞了。她找到了她的天空。她一下子把我的心取出来,拿出跑了。那天晚上,我和她妈妈等她平安到达的消息,我哭了,五脏六腑空空荡荡。

我们的生活为女儿改变

一年之后,2008年10月6日晚上,老婆回家,说女儿寄来的包裹收到了。包裹里面有一个小塑料包,是两件短袖圆领白背心,就是常说的和尚领老头背心。这件包裹,在路上走了3个月之久。我知道,这是女儿用打工挣来的零钱买的。看着背心,我心里暖融融的,想起当年我挣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给老爹买的是一瓶二锅头。我一直以为她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背心,但她寄来了,而且她寄来的背心是L号的,非常合身。我在国内买衣服一直是XXL号的,荷兰人身材高大,L号我穿正合适,可见女儿之心细。这就是我的女儿,一个仁义的姑娘,她寄来的包裹里,除了给我和她妈妈的,还有给两个姑姑、两个姨的,每一件上都写着她们的名字。这比她学习成绩好更让我高兴。

女儿小名叫苗苗,我和她妈直到现在也这么叫她。现在每天早晨6点多钟,我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差不多就是问老婆:看见苗苗了?紧接着就怪老婆:“别老跟她说话,耽误她睡觉。”荷兰与中国的时差是7个小时,我们这里的早晨6点,那里是深夜11点。老婆已经数月5点多钟就起床,打开电脑上网跟女儿视频,而在女儿出国之前,她除了会看新闻,什么也不会。

中国人在荷兰

前些天,女儿还说了一件让人喷血的事。她的作业交上去以后,老师一看不错,就给挂到了网上,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不能这样懒,怎么也得动动脑子呀。”原来是班里有几个同学到网站上把她的作业原封抄了下来。说这件事的时候,女儿的笑纹都飞到了后脑勺上。

前几个月的时候,她还说了另一件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的事。那时她在一家中国餐馆打工,老板两口子是十多年前偷渡过去的,早有了合法身份。两口子都是广东人,有3个孩子。我女儿苗苗负责在柜台上打酒水。这打酒水很有讲究,什么样的酒配什么水,比如说喝啤酒可以免费配冰块,要是客人要求配矿泉水就必须再花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天一个荷兰人要喝啤酒,不想要冰块,非要免费的矿泉水,我女儿说不行,得交钱。这个荷兰男人就不交钱,还要喝,说是不要免费的冰块要免费的矿泉水,可以调换一下。女儿说坚决不能调换,是老板的意思,无论如何她是做不了主的。这荷兰人意志坚定,让她叫老板。

老板跟他说了几句荷兰语,意思是你就得交钱,不能坏了规矩,这事就跟法律一样没什么商量,你要想喝免费的矿泉水就得再买白酒,白酒可是贵多了。那荷兰人只得付钱买矿泉水。老板一转身,得意地用中国话说:“他妈的,就是我丈母娘来了,也得让她交钱。想跟中国人比精明,你差远了。”

跳舞,船沉了

她的同学除荷兰人外,还来自众多国家,欧美亚非全有。除了一起学习外,那真是文化冲突与交流的大舞台。

中国留学生中,以学习商科的人为多,商科学校会将学生编组,进行课题讨论并以小组的名义提交作业。我女儿的小组4个人,一男三女,一女生是荷兰人,另一女生与男生是德国人。

那位荷兰女生入学时已经22岁,当时高中毕业后,她并没有跟我们中国人一样,拼命考大学,人家是早就攒了一笔打工的钱,一毕业就在全世界乱跑了。当然,乱跑这词有点贬意,说好听的叫旅游,这一旅就是3年。全世界几乎都去遍了,现在又回来上学。她上学不交费,而且国家还提供生活费用。

德国女生手中有滑雪教练的执照,一放假,就到有雪之国去教学。最有意思的是那位德国男孩儿,他是高中毕业直接到荷兰来上学,但他非常特别,不住宿舍,而是以每月80欧元租了一条旧船,住在河边上。那是多么浪漫的选择呀,而且省钱,学生公寓每月要250欧元左右。这个德国男孩最喜欢跳舞,一有空就邀请同学们到船上欢乐一番。最初他也邀请过我的女儿,但她婉拒了,以后人家就不邀请了。但突然有一天男孩发生了不测。一个周末的晚上,他们正在狂欢,突然间船身子一歪,就往水里沉去,好在他们反应敏捷,觉察到了瞬间的危险,纷纷逃上岸。可怜这个德国男孩,除了身上的衣服,所有的物品一样也没拿出来,全都送给龙王爷了。

船东一听此消息,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且要求赔船,算来算去,那至少是几千欧元,男孩也觉得有理,这船没法保证安全;惊魂一定,立即跑回德国老家,请律师让船东赔偿损失。但是一看租赁合同,事情立即就有了大概结果,合同规定:此船每次最多有5名人员。而此次舞会之际,船上有8人同时起舞,也就难怪要沉船了。据说此事后来船东念这个德国小子年轻,而且没有经济收入,便放弃了对他的索赔。

风俗,也算趣闻

在荷兰有很多好玩的事情。众人皆知荷兰除了郁金香风车就是自行车,去之前所有的人都告诉女儿去买辆二手自行车。自行车虽然便宜,可是车锁极贵,据说要三十多欧元,折合三百多人民币呀。于是女儿就背了一把车锁过去。可是到了荷兰以后一看,那里二手车是便宜,却不像在国内说的那么便宜,30欧元左右,比新车要便宜七八十欧元,但还是不如买新车。一是这些二手车来路可疑,二是仔细算一下,新车也不贵。一百多欧元一辆,而学生买车,有很多实际好处。首先是待若干年后你学业结束时,凭购买证明,车行回收旧车,大约还可以拿回四分之三的购车款,其实就等于一辆旧车的钱了,而且在骑用期间,修理小毛病、换小零件一律免费。女儿的车技并不怎么样,我嘲笑她是无产阶级娇小姐。

好在据女儿说荷兰车少,她所在的格罗宁根车就更少,半天才看到一辆汽车,跟北京绝对不一样,这样我的担心还好一些。她到了那里不久还撞了一回车,是她有点慌不择路,撞了一个荷兰学生。那是个很绅士的学生,什么都没说,就让她走了,但车得自己修。好像是把车灯撞坏了,推到卖车的地方,老板忙说:“Sorry,是我们的车不结实,没把您伤着吧?”免费修理更换。这让我女儿感慨不已,这就是国外。

但她也为这辆车花不少钱了,原因是换车胎。而且已经换过两次车胎了,在荷兰没有补车胎这么一说,只要是破了,就更换,换一次连工带料三十多欧元,够贵的,而且还不能当天修好,要第二天来取。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有意思,那就是荷兰警察的有求必应。女儿在家里时我们告诉她,有事情向警察求助。她刚到那里时听同学说有个超市,物价特别便宜,但她不认识,怎么办呢?亏她想得出来,竟然跑到警察局去求助。被求助的警察还兴高采烈,有种可有活干了的感觉,一个足有两米高的男警察,穿着制服配着枪送她去超市,两个人边走边聊。她问人家,送我也要带着枪?人家回答,这是发的,走到哪里都得带着。

异地“乡亲”

女儿结识了两个非常要好的姐妹,其中一个是从杭州去的姑娘。

这位姑娘人高马大,在国内读了两年大学后投奔荷兰,姓梁。房东是荷兰籍华裔,房子是一栋别墅,她住其中一间。后来别墅里的一个学生搬家,我女儿也搬了过去。她们二人特别好。但那位姑娘厨艺太差,平时就是面包、方便面一类。女儿自己试着做鸡翅一类的,梁姑娘居然大呼好吃。我女儿在家连燃气灶都没动过一下,她做出来的饭菜能好吃?我至今也不相信。

她们二人后来一起换学校,便经常结伴去某个城市某个学校考察。有一次订好了票,但一到车站,看到那里贴出一则告示:由于有人卧轨,客车停运,可退票或者改签。这已经不是我女儿第一次遇到有人卧轨了。按照咱们的处理方式,一定是铁路人员或者警察到场。不管什么原因,先拽起来再说,不能影响行车。但在那里强行拽起是不行的,侵犯人权。要有人员到场,耐心询问他为什么要卧轨,要说服,要谈判,不能强行拽走。

这次她们一商量,索性转到另一个城市玩去了,那个城市的名字我忘记了,反正在海边上,她说海滩特别好,躺在那里特舒服。那里盛产一种鱼,打上来以后,蘸了调料就可以生吃,别提多好吃了。她花3块钱买了4条,一下全吃了。

留学生,轻易别打工

前面说到女儿到中国餐馆打工,其实她也只打了大约两个月左右的工。她能去打工,实在是学业不紧张,每周只去3次,也只打两三个小时。荷兰法律规定:留学生每周只能打10小时以内的工,而且要办税务手续。

由于是欧盟国家,留学生打工,欧盟国家的学生优先。我女儿曾经试聘过图书管理员、公寓管理员等,却都被欧盟国家学生捷足先登了。中国学生能去打工的地方,差不多都是搞卫生、刷盘子一类的,而且工资很低。

我女儿认识一个中国男留学生,中餐做得不错,也热衷于打工。就在去年底考试前一周,我女儿提醒他:还是先别打了,先抓学习吧。在学校有一个规定,如果有一门不及格,第二年就要重上。这个孩子不听,仍旧去打工,考试前一天,请我女儿给她补课,但他还是差得太多,有两科瞎菜了。其实这样一来,一年的费用十多万元就打了水漂,而他打一年工的收入,也就全报废了。男孩子很后悔,发誓将来好好学习,但仅过了几个月,他又沉浸在打工挣钱的快乐中了。今年暑假,他的学业更加差劲,便悄无声息地走掉,据说是回国了。

有多远,走多远

我女儿告诉我们,在欧洲街头,经常会看到中学生模样的少男少女,背着个小包,随意旅游。这在欧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看着那些少男少女的模样,两眼迷离,处于迷糊状态。

我女儿和另外两名同学抽空去了一趟比利时。这些国家交通非常方便,可以自由行走。比利时官方语言是法语。他们到比利时的一个小站后,被请下列车,人家都说法语。幸亏她在新东方学过,连猜带蒙,突然间听明白了几句。原来是此趟列车突然改线返回荷兰,去比利时的人请去第五站台换车继续前行。如果还糊里糊涂地坐在车上,那她们就又回到出发地了。在比利时转了几个小时,她们还想坐车去滑铁卢,到车站一看,全部停运。这一点说明到国外去语言是第一位重要的。如果在国内还没有学好的话,千万不要轻易出国。

上一篇:山寨明星悲喜录 下一篇:谷文月:评剧百年,我们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