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突破口,发展学校特色

时间:2022-05-03 11:23:18

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突破口,发展学校特色

〔关键词〕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学校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突破口,实现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工作目标。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机制

百善学校确立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健康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首要因素,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关注的焦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由专人负责,教育处、教导处和教科室为龙头,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全员全程参与,构建“心育”环境

我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事情,学校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教育,它更应该成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从科研到德育、教学,从支部、工会到团队,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全员参与,都把这种理念贯彻在日常工作当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充分调查研究,编制校本教材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当时并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呈现出不同差异的人,借来的经验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要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教育方法途径,就要依靠教育科研。量体裁衣,研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开展工作的重心。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张起生老师曾经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很多相关探索。

2011年,自编了学生心理活动教材《心灵成长》,经过两年的试验,于2013年正式出版校本教材《心灵成长》(初中全1册)。又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将全1册编辑出版成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追求卓越实现理想》校本教材,使教材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围绕工作重心,多方实施“心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涌魏盖了目标设定、探索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通过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反思,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帮助学生确立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开始,以不断完善目标结束,达到帮助他们确立理想,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的目的。

(二)心理咨询和辅导

我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几年来先后接待近百位学生,无条件地给予学生积极关注,让他们充分宣泄情绪,在交流中使学生得到感捂、启迪并逐步实现个人成长。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事件和相关的心理测评结果等。

心理咨询室不仅对学生开放,也对教师开放。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同教师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很多教师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烦恼和困惑,都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解决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使教师们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应用到学科,渗透进教学实践中去。

(三)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和营造校内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普遍提高班主任群体自身心理健康素质;鼓励班主任有意识运用所掌握的心理辅导理念、技巧、方法,将一些辅导的原则内容融入日常班级工作中,有机地将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糅合在一起,对学生个体或集体施加直接或间接的有效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把心理辅导与德育专题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通过主题教育、个别辅导、书面谈心等方法主动“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使之人格健全发展。

(四)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心育内容和资源,学科教学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三抓”:一抓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二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三抓学生心理素质的激励和培养。将三者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铺设阶梯,培育发展和谐人际关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法等方法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在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从物理层面上,注重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突显学校的文化底蕴,营造健康向上的情绪体验。

物理环境是学校深层次文化的载体,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成功的校园环境规划,应当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出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给广大师生一个整洁优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使他们的工作、学习更加愉悦、舒心。新的校园环境工程即将展开,将在声音、色彩、光线、密度等方面考虑各功能区的氛围要求,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二,从制度层面上,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促成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一种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其起始阶段,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约束,这种强制力量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青少年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个性。我们坚持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形成稳定的、健全的人格特征,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第三,从精神层面上,加强学校风气建设,构建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风气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不是固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氛围、一种风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确立了“建人文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宗旨,“勤奋、友善、健康、向上”的校训,“敬业、爱生、善诱、求精”的教风,“勤学、善思、苦练、争先”的学风,在教师会、校会、年级会、班会和各种活动中不断反复明确、强调,组织师生研讨,撰写感想深化理解,通过楼道文化、电子屏和大屏幕电视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内容,让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占据师生心灵,让不良思想无处滋生。经过长时间的浸润,全校上下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学校从各个方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设立情绪宣泄室,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愉悦身心,每当学生有心理困惑时,教师都会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教师购置运动装备,开展长走、篮球、乒乓球、跳绳、庆元旦、庆“三八”、庆“五四”、庆“七一”、外地教师中秋座谈等比赛和活动,每逢节日校长都会向全体教职工发送祝福、励志短信等等,这些举措使教工感受到和谐家庭的温暖,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工作,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

(六)家庭和社区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家校联系途径和探索有效的联系模式是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面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创办家校联系小报《感悟青春》,通过教育视点、家教知识、家长园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等栏目,宣传家教方法;用好家校联系卡,使教师、家长互相反馈学生的表现,以表扬、报喜为主,跟踪激励教育学生。采取多种手段实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社区各居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

五、逐步凸显特色,助推学校发展

学校初步形成“发展、普及、矫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家长认可心理健康宣传,主动联系咨询辅导。

(一)学生在变

第一,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

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具有可开发的巨大潜能;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自主探究的意识强了;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能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

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就会自觉地培养意志力、自控力。

第三,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由懒惰变为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由孤僻变为乐群,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

(二)教师在变

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教师们能够积极克服困难,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态良好,能正确接受并接纳自己。承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允许自己不如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师能自我调控情绪,会自我排解压力,敢于挑战自我,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品质,敢于突破障碍,当机立断,处事沉着冷静。教师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

在教育观念上,“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了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和编写教材,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育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学校在变

在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并对体育、科技、劳技、语文等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提高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大力渲染和倡导“一草一木都是文化”“颜色位置都是情绪”,几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基础的工作,又有提升的方面;既有一般的共性要求,又有百善学校校园的个性特色,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发挥综合效应,以达到“把校园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具有百善学校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用优美的环境塑造美好的心灵,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品位校园”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几年进入昌平区十佳行列,而特色校园的打造,也因特色课程的开发而凸显。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气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我们当初制定的开发目标: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润物无声,使全校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高效。学校的迅速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北京,102211)

上一篇:《鲁滨逊飘流记》读后感 下一篇:四季类律诗:群体想象,个人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