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05-03 04:54:03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6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就如何在数学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复习曲线对称问题时,(1)提出问题:点(x,y)关于点(a,b)的对称点坐标:曲线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是什么?由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讲解。(2)例1:设抛物线y=x2-1上存在关于直线L:x+y=0对称的相异两点,求这两点坐标。师生共同分析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一般解法及特殊直线的特殊求法,由学生回答。(3)若改y=x2-1为y=■x2-1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如何来判断呢?(4)若改y=x2-1为y=ax2-1抛物线若存在直线x+y=0对称的两点,求a的取值范围。与学生一起板书过程,可解得a>■。再探索另一种解法,设垂直于x+y=0的直线为y=x+m代人y=ax2-1后求解指出: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寻找不等式。(5)练习已知椭圆■+■1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使得椭圆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关于直线y=4x+m对称,最后小结。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如在进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传统处理方法是给出定理,画好图形,把课本上证明讲解一遍。我们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提出问题:在水平的地面上竖起了一根电线杆,现在请大家想一个办法,检查一下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

第二步,设计解决方案:学生将电线杆抽象为一直线,地面抽象为一平面,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设计方案如下:用一块三角板,让一条直角边贴紧电线杆,直角顶点靠地,旋转一周,如果靠地的一边始终在地面上,则可以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否则电线杆与地面不垂直。

第三步,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有比这个更方便易行的方案呢?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让三角板旋转一周,而只是检查了两个位置且都和地面贴的好,他就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你们认为正确吗?

第四步,问题的深化:教师要求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相交,且和平面内过交点的两直线都垂直,它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

第五步,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三角板和铅笔做模型作验证,发现确是垂直的,然后师生共同研究制定理论上的证明方案。

第六步,回到最初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

三、进行建模训练,培养应用意识

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例如:

例1.某商人如将进货单价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时,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高1元,其销售就减少10件,问他将价格每件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赚得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构建“函数”模型来解决。答案:售出价14元,最大利润360元。

四、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追求新奇的好奇心

教师的现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应用多媒体演示太空星球的运动引入“圆锥曲线”),应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打桥牌时对牌的分布的可能性的推测引入“概率”)。

2.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时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在现在的课题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与“平等”的对话。

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同时,要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对课外读物提出质疑,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因为科学上很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想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例2. 求和sinx+sin2x+sin3x+…sinnx

分析:这个和式的结构特点是每项正弦函数的角的变化组成等差数列,可以与■+■+…+■=(1-■)+(■-■)+…+(■-■)=■相类比,它指引我们作出猜想:设法把和式中的每一项也拆成两项之和,使所有中间项恰好相消,从而求出结果。

事实上若设S=sinx+sin2x+sin3x+…sinnx两边同乘以2sin■得2sin■*S=cos■-cos■=2sin■*sin■

即■至此,只需通过讨论就可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在培养思想的直觉性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证明”的思考方法。

4.引入开放题教学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如在高一函数图象的复习中,我曾设计下面一个开放题:

例3. 求过点(0,0),(-1,1),(1,1)三点的函数解析式。

对高一学生而言,本题有许多答案如(1)y2=x, y=x4… (2)y=x■,y=x■ (3)y=|x|,y=|x2|…等等。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从教学层面看,也可以说是从传统教学,改良型教学向创新教学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的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平方差公式的教与学 下一篇:浅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