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的奇崛山水

时间:2022-05-03 04:33:57

炳灵寺的奇崛山水

丝路之旅最后的石窟寻胜,是甘肃永靖县的炳灵寺。

炳灵寺是著名的石窟寺,其艺术价值,有学者认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特别受到重视的是:它在我国石窟中有最早的题记——“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莫高窟开凿更早,但其最早的题记是——285窟“西魏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比炳灵寺的晚了百余年。炳灵寺的称谓历代有变,今之名始于明代,取藏语“十万佛”之音译。炳灵寺自清以来,自生自灭,荒废已久。20世纪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组织了赵望云、常书鸿、夏同光、吴作人、李可染、张仃等人的“炳灵寺石窟勘察团”,才开始有了修建。今日石窟的编号就是常书鸿、夏同光与老工人窦占彪等在危岩上搭架攀登,于危危乎的情况下,逐一完成的。

炳灵寺有自西秦、北魏,经隋唐到明清各代石窟34个,龛149个,大小石雕佛像679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这个以石雕佛像为主的宝库,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地。我们从甘肃博物馆出来,即乘车直奔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约75公里。用过午餐,再在大坝处换登游艇,飞驰在54公里长的高原平湖。五日来见多了沙漠戈壁,眼前景象迥然不同。湖水浩浩渺渺,两岸山山相接,是一带不尽的绿色。游艇驾驶员说,坐游艇去炳灵寺,一小时可达,未建水库的大湖时,山川跋涉之劳就少不了。是的,我认得常书鸿等一行文士,1951年自兰州出发到炳灵寺,又坐车,又乘马,又步行,攀山涉水,历经艰辛,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想起上一代人,越感到我辈今日旅游是何其便捷舒适。今之日,黄河在山谷中汹涌激荡;今之日,黄河在山山环抱中变成了高原平湖。两岸绵延不绝,样态奇特的大山,有点像漓江的两岸,但又不像,倒是浙江的千岛湖,使我觉得这个高原平湖可称之“千山湖”。驾驶员说,湖水平时宁静,大风雨来时,波涛滚涌,是另一种光景。这就让我忆起1985年坐破船过太湖时的落难情景来。二十多年来,神州变化真大,真正说得上“敢教日月换新天”。他又说,此湖山势变幻,有“黄河三峡”之景,曰刘家峡、曰炳灵峡、曰盐锅峡,语未竟,艇已进入姊妹峰,炳灵峡已在视域中矣。登岸远眺,但见山峦重叠,群峰自湖中千丈拔起,简直是李可染的奇崛山水图也。

最后所见的佛尊

入小积石山幽幽深谷,随曲折回廊,一转再转,景色因地形而三变,谷底积水未竭,河床绿树处处,不知秋之将晚。昂首仰望,峰峦攒涌,霞蒸云蔚,炳灵寺景观奇秀壮美,未见石窟,已觉此行不虚。诚然,石窟破损太多,不是封闭,便是正在修建,不得其门而入,壁画是看不到了;沿着回廊,红沙岩外壁的石刻佛像、菩萨像,约有百米之长,不少已经残缺,其中也有西北魏与唐代的精美佳作。明代的最多,培斌说艺术性不高。大家的兴趣几乎都投在八九层楼高的大佛身上了。大佛依山凿刻,当是小积石山镇山之佛,一里外已可见到巍峨身影。从山脚往上瞧,佛面双眼如闭若开,嘴角紧锁,似不忍人间之苦而愁忧。

宗教味重,艺术的审美就不在刻匠的意念中了。讲到审美的艺术性,我是十分欣赏169窟的雕像的。169窟是一天然石洞,洞中四壁都有佛像,有的正在修补中,最美的是右上壁两尊佛像,秀骨清姿,结枷跌坐,在巨岩粼粼的石纹之上,飘逸如坐层层云天之中。这是我丝路文化之旅中最后所见佛尊的艺术形象。

丝路之行的体能考验

我要一说的是,瞻赏169窟实在大不轻松,洞窟高度恰在大佛的眉眼之间,高不可攀。为了有心人瞻观之诚,自山脚到洞日,炳灵寺中人搭建了五座上下相接的长梯。上去不易,下来更难。新亚校友个个艺高胆大,一个个气闲神定地爬上去,一个个神定气闲地爬下来。李洁兰与夫婿吴文华都是退休之人,身子也有分量,但见他伉俪俩,妻上夫亦随上,夫下妻亦随下,手足相连,两心合一,没有惊叫,但闻掌声。仁山与我是团中年岁最长之人,团友不免为我们担心,但仁山真有本事,身轻如燕,爬摇摇乎的临空长梯如履平地。我与仁山年岁相若,但体重超标甚多,所幸年轻时有健身的底子,深知不能学仁山如燕飞步,但临危不乱,一心不作二用,一步步上,一步步下,也全身安然下得梯来,呼吸虽颇急促,还能作若无事状。不管怎样,我自己暗暗欢喜,在这次丝路之行中通过一次体能的考验。

上一篇:在敦煌学习的日子 下一篇:边城雄关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