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在免疫学的实践

时间:2022-05-03 02:37:21

教师专业标准在免疫学的实践

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中职教师,构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和建立高素质“双师型”中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如何培养中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在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同时,本文将中等职业教师专业标准学习体会和该标准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简称《微免》)教学中的践行体会汇报如下。

关键词职业标准;微免;教学;践行

理念是指导工作和生活的内在重要动力源泉,教学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非常关键,直接引领职业教师前进的方向。在《微免》教学中,师德为先,言传身教,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具有理想,敬业和奉献精神,以德服人,自尊自律,待学生如自己的兄弟姐妹,建立团队精神,以人格、学识魅力感染同学。时刻牢记人人皆可成才,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微免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以业务能力为重,专业教师必须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实践、反思,不断总结归纳,提高专业能力[1,2]。同时,作为一名职业教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学习专业知识、职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最新的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动态变化,不断掌握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3,4]。

1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微免》教学中的贯彻

1.1职业理解与认识

在《微免》教学中,对于护理班和药剂班根据职业岗位的差异从而设置的课时和教学标准也有所差异。针对培养护士岗位的要求,《微免》教学安排中主要强调微生物的种类,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防治原则,教学需与临床零距离结合,使得护生对各种病原体有直观感性地认识;而对于药剂班的学生,更多的教学重难点放在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药物中的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等等,紧密与该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观察行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产业发展要求[5,6]。

1.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在《微免》教学中,不少学生觉得该课程较抽象难懂,较难记忆和归纳,所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应该多关爱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做好心理引导,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讲述《超敏反应》这一章节中,需要结合微生物和免疫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该反应,对于四型超敏反应的区别正是理解掌握该章节的关键,所以攻破这一点则去除学生心中的疑虑,把握讲授的关键所在。

1.3教育教学与行为

教师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在《微免》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病毒概述》讲述中,在经典的讲授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简约PBL),中高职贯通两个班作对照试验,实验组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小组成绩作为组内同学成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实验组教学效果良好,同学们参与度较高,较好地发挥了团队精神,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课本和课前查找资料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针对有错误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讲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营造了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7,8]。

1.4个人修养与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在《微免》教学中,教师坚持实践导向,做中教,做中学,在开展实训课程中,比如在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形态》时,在理论课讲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发现病原菌的真实图片,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阴性结果,观察不到或者和理论课中有冲突,那么教师在课堂中走动时一边讲述一边示教,针对每位同学所出现的问题解释和帮助解决,鼓励学生课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平和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乐观向上、细心耐心,有亲和力,衣着整洁得体,语言礼貌,待学生如朋友,相互交流,寓教于乐[9]。

2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

2.1教育知识

中职学生年龄还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教师需要掌握其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大部分学生心智还不如大学生相对成熟,理解力也没有大学生强[10];那么教师面临同样的医学基础课程时,对学情的分析显得特别重要,需要掌握人才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微免》课程较抽象,理论性较强,那么如何将抽象晦涩的专业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时,不断调整,同时还需要从通俗回归到专业语言,加强护生和药剂专业的专业性,努力学习职业教育知识,顺应时代的发展[11]。

2.2职业背景知识

针对护士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护士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鼓励学生加深其职业危机感,不断提升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掌握《微免》课程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起到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掌握护士岗位所需职业资格,掌握所教护士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所以具有护士资格证又掌握《微免》课程的“双师型”教师更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12]。

2.3课程教学知识

教师应熟悉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护士培养过程中,《微免》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课程标准。该课程由研究生专门学习免疫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微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4通识性知识

学校对于教师人才的准入标准进行了提升,基础课的老师入选之前必须要求是相同专业的硕士以上全日制研究生,在入选之后,不断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工作,让每个老师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在要求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基础上还要求新教师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使之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将多媒体教学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保证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

3专业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

3.1教学设计

新教师进入岗位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基于护士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在《微免》实训课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参与超敏反应皮试试验,ABO血型鉴定,血培养操作过程,全真模拟临床上的操作,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2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将抽象的《微免》知识与临床病例分析相结合,采用案例导入的方法提出疑问,用最新的新闻引导其学习,比如将最新出现的“埃博拉病毒”和“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引入,强调病毒的危害,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自身去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训练,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3.3教育教学评价

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结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方位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在《微免》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提问,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成绩评价方法,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也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微免》教学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教师职业是用生命照亮的职业,需要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但如果停留于此,那只是合格教师的水平,只有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用标准对照自身进一步进行改善,使教师的生命价值放出光彩,达到优秀和专家教师的水平。优秀的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管齐下,相互监督,外在教育与自省自律相结合,才能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林卫兵.“双师型”教师不等于“双职称型”教师〔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4,66(1):30-31.

[2]王素云.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35):127.

[3]涂三广.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制度发展之路与展望〔J〕.江苏教育,2015,66(32):9-14.

[4]夏洪伟.畜禽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42(6):177.

[5]刘福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J〕.河南农业,2014,25(7下):10,12.

[6]王若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7]王春敏,李丽秋,等.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微生态理论相结合的益处初步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44.

[8]陈代林.试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9]张石.职业教育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0]周晞.论初级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1]丛文龙,.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双轨制教学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0,(1):48-50.

[12]蔡颖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作者:潘太健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

上一篇: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患者治疗的效果 下一篇: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肠道菌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