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年级数学情景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05-03 02:22:16

对低年级数学情景教学的探讨

【摘要】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真实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数学情景教学探讨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主动学;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想学。那么,创设一个魅力无穷、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就成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在指导二年级学生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学校要召开迎新年联欢会,大家来统计最爱吃什么水果"这一教学情境时,巧妙地引入统计知识的教学。在孩子们充分参与、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才引入了条形统计图,十分清晰地表现出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能一目了然地反映数量的多少,使得较为抽象、枯燥的统计知识,形象、生动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同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体验运用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

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而且对形成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自信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佳选择。教师应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孩子们在活动情境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交流,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感受到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教学中要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显能",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选择需要,不求平均发展,只希望学生在原有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过去的应用题,条件和问题都是一一对应的。而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信息是需要提取、筛选过后,才能解决问题的。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呢?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后,我专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其中有用的材料去解决问题:"小明带上10元钱去超市购物。可能会有怎么样的情况?请你编出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超市商品价目表附后)孩子们不仅考虑到了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10元钱刚好用完、10元钱还有节余、10元钱还不够,而且把学过的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等各种类型的题巧妙组合,编出了很多精彩的应用题,一节课时间在大家兴趣盎然的练习中变得转瞬即逝了。

在学完每一知识块内容之后,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把书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安排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题,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迈上一个学数学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很小棒、并一根一根地摆好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摆法: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两个"",右边摆1根;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第二种到第五种,这四种摆法虽然不一样,但实质都相同,都是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表象初步进入孩子的头脑,清晰地建立起一捆就是一个"十"。同学们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一个"十"这个难点。这样教学,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数学》

上一篇:挖掘高等数学人文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下一篇:试议初中数学课堂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