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摸索:高中语文选修课该如何上

时间:2022-05-02 09:22:50

在实践中摸索:高中语文选修课该如何上

从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选修课程的理念到2003年真正把语文选修课程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增设选修课程无疑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选修课程让老师眼前一亮,也让学生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期待。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校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开设选修课,到现在已经修完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本学期修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实践证明,学生对选修课的热情只是昙花一现,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修课并没有尊重学生选课的权利

以前没有上过选修课,很多学生以为上选修课会像大学里一样,自由选课,实行“走班制”,觉得“好玩”。事实上,开的选修课都是教师规定好的,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但学生连选择的权力和机会都没有,“个性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学生觉得新课改就是口号,改来改去,换汤不换药。尽管如此,学生对选修课本还是有所期待的。刚发下《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后,学生急切地阅读起来,而我上第一课《桥边的老人》时,就发现学生情绪不高。有的学生说:“这些文章哪里像小说啊?一点都不好看。”因为有了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经验,有的学生说:“老师,分析几个月的小说也太夸张了吧?”学生是敏感的,学生的感受又何尝不是老师的担心呢?

二、对选修课的定位不妥当

湖北省2009年才正式进入新课改,2010年始设选修课,而考试大纲要到2011年下半年才出炉,所以湖北2012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老师认为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资料,上多上少无所谓;有的老师把选修课跟必修课同等对待,每篇文章都认真讲解。但课时安排是有限的,就算征用自习课,也只能点到为止,越是想面面俱到,越是一面都不精。而老师的授课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老师蜻蜓点水,学生就泛泛而读;老师深耕细作,学生就紧赶慢赶。前者使得一本书上完了,学生对课文基本没印象;后者使得要想在规定的时间上完课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消化吸收。考起试来,两种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考试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学生的学习热情直线下降。

三、课堂教学自身的难题

对农村中学来讲,选修课就像烫手的山芋,不开是不可能的,要开,也确实困难重重。教学资源紧缺,腾不出足够的教室,网络设施不齐备,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而且每个老师都要上学校确定的所有的选修课,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有的老师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教起《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很顺手,可是他不喜欢现当代诗歌,教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就感觉很吃力。当然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课前“恶补”一下也不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肿瘤”真不是一时半会能割除的。课时一紧张,课堂教学中,必然是教师嘴忙,学生手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各科都在赶进度,挤时间,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要想学生课外研习语文教材,无异于天方夜谭。记得李阳先生来我校宣传“疯狂英语”的时候,跟学生讲:“整块的时间留给数理化,睡前饭后零星的时问就留给英语吧!”对此,学生奉若宝典。甚至有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休息课,是否认真听讲对考试成绩没什么影响。

虽然困难重重,但既然选择了课改,便只能风雨兼程。况且很多精彩的范例告诉我们只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课改一定能卓有成效。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就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曾被划入撤并行列,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依靠其扎根课堂教学实践创造的一整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几年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跃而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虽然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通过学习、思考、探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吃透新课标的精神,教师要真正走进选修教材,对选修课要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选修课教材相比其他教材,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涉及面广,内容新颖,知识系统,研究深入,知识面广,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新课程突显了语文的基础性、应用性和选择性,关注人的自身发展,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大多数文章没感觉,因为学生对文中所写的生活比较陌生,对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不了解。所以笔者执教时,以话题为切入点,先研习各单元话题,为学生指明阅读研究本单元小说的重点和方法,把文本作为范例,并不逐字逐句分析,只是让学生求同析异,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领略小说创新千变万化的魅力。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吟诵中还原历史,揣摩人性,发现美、鉴赏美,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实施选修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针对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悉心揣摸、交流、讨论。将教研精神贯彻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中。

二、教师要吃透选修课教材,从宏观上设计教学思路

拿到教材,教师宜先通览,然后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整合,从宏观上设计教学思路。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袁行霈先生的编排方针是“守正出新”,将诗歌编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让学生探究诗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把握诗境;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泳诗韵”,让学生体会声韵。但是,笔者在教学中感觉按课文编排顺序操作起来很别扭。且不说选文与单元主题是否匹配,就是这三个单元的编排顺序也不符合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思路。学生拿到一首诗,首先应该是读,反复读才能“因声求气”,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学生可以略通其意。然后应该是“置身诗境”,调动自己对古典诗词知识的积累,“缘景明情”,一般而言,优秀的作品穿越千年,还能让读者与之共鸣,必然是写人之常情,世之常理。而一些倾注了诗人特定时刻特殊感受的诗作,读者究其根源时才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发挥效应的时候。按课文编排顺序去学,学生的感受是由紧到松,由难而易了。

所以,教师上课前,先要将整本书研读一遍,整合资源,才能挥

洒自如。例如,将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韦庄的《菩萨蛮》与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中温庭筠的《菩萨蛮》整合到一起教学,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花间词的主要特点,又能比较不同作者在同一词牌下的不同风格。再如可以按艺术风格将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周邦彦的《苏幕遮》和姜夔的《扬州慢》、苏轼的《新城遭中》等词放在一起,比较“婉约”与“豪放”、“婉约派”与“清雅词派”的区别。依据主题,可以把屈原的《国殇》,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等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这样整合文本,教师方便操作,学生也容易接受。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突出选修课“选”的特点,尽量尊重学生意愿。让课堂形式多样化。比如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很困难,对文本的解读也有诸多困难,教师就应多讲一些;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有话可说,教师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自己讲。无论如何操作,都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欣赏能力为宗旨。

三、立足学生实际。紧跟高考风向标

选修课可以上得很热闹,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自由鉴赏,集体交流。有时碰到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也会积极参与,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不可能节节课都如此。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等,但不管课程怎么改革,最终还是一张试卷定乾坤。现行高考制度没有变,考试的选拔功能并没有淡化,高中三年,学生要的是分数,家长看的是成绩。所以,应立足学生实际,紧跟高考风向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广泛研习走在课改前列的省份的课改卷,在选修课的内容和高考的考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可以联系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使学生在感受古代诗歌永恒魅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可以和高考现代文阅读相联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小说散文教学还可以和写作教学相结合,通过仿写训练,既落实小说散文基本要素、表达技巧的教学,又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对农村中学而言,《新课程标准》中所描绘的语文选修课的情景是镜中花,水中月,看似美好,但实施起来却让人感到遥不可及。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是我们课改一线教师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这烫手的山芋不能不接。但绝不能毫无准备光着手接,所幸前路还有许多省份课改人坚定清晰的脚印,让我辈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拿起“碗”来好好接住这“烫手的山芋”。

上一篇:以语文课堂为平台渗透德育教育 下一篇:小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革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