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之下,涨与不涨

时间:2022-05-02 07:30:14

从前老北京人见面打招呼,开口便是“吃了吗您?”透着一股子富裕气息。如今街坊邻居见了面,绕不开的话题便是什么什么又涨价了。频繁上涨的物价已经成为老百姓最牵挂最无奈的事。

猪肉、鸡蛋、汽油、停车费⋯⋯这一年我们日日惊心,活在“涨价”的恐惧中。去商场转转,更是触目惊心,羽绒服没有低于千元的,五六百元的品牌靴也成了“传说”。“涨”声如潮,在通货膨胀的当下,其实还有数十年没涨价的东西,且为数不少――

汽车

20年前,谁家要是有辆私家车,甭管是夏利还是面包车,那绝对“拉轰”。要知道那会儿一辆桑塔纳要18万,带牌20万!搁现在就是一辆帕萨特啊!可现在桑塔纳也就七八万。活生生降了十来万。有网友算了笔账:20年前一辆桑塔纳可以买好多房子,现在一栋房子可以买十几辆桑塔纳了。

究其原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成为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汽车行业发展迅猛,10万元的级别可选的品牌太多了!可以说汽车这种商品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话费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装座机电话是要走后门的,先交个3000元的入户费,还得看电信局的人高不高兴。一个月就算不打长途,话费也要30元,现在座机电话月租费18元,接听免费。

10年前,中国移动话费0.4元/分钟,而且要双向收费。现在不仅有各种套餐可以选择,而且单向收费,一下子便宜了起码一半。当然,与此同时,手机充分普及,中国移动动辄数亿元的用户是一条庞大的利益链。我们有理由怀疑话费的降低是人均分摊成本导致的。

国货护肤品

还记得“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那个家喻户晓的广告吗?在国人护肤意识还不普及的时候,大宝SOD蜜横空出世,成为明星家庭产品。20年过去了,国人越来越爱美,几乎所有国际大品牌护肤品争先恐后地入驻商场。中等收入的白领也在用碧欧泉、娇韵诗、雅诗兰黛,收入稍高一点的便可以觊觎上千元一瓶的娇兰、SK-II。

20岁以上的姑娘们都忘记了大宝SOD蜜,殊不知它依然是当年的8.6元。另外,宫灯杏仁蜜、百雀羚等国货品牌,售价都维持在个位数。这些品牌推出了高端产品,也不过几十元的定价,在去年国货护肤品之风袭来之前,它们的用户定位在中老年妇女。经济危机之后,物美价廉的国货大行其道,很多白领回头青睐起这些老品牌,又唤起了它们的“第二春”。

家电

15年前,一台长虹29英寸画中画7000元,现在这个价格可以买一台46英寸以上的液晶平板电视。20年前,家里买了当时罕见的微波炉,花了1000多块,现在四五百便可以买一台品牌微波炉。1993年,3万元一部“大哥大”, 如今世界顶级产品iphone 4也不过5000元一部。

原因很简单:科学技术的进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那条基本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公交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这10年间,北京公交的普票价1元。为大力提倡公共出行,2005年北京市政府启动公交“一卡通”,刷卡购票打4折,变成了起价0.4元。这无疑是一个大幅度的降价。而地铁全线2元的票价也是各方面协调的优惠,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月票的外地人购票3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充分感谢政府!2010年,北京市政府投入135.3亿元补贴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以维持公共交通低票价制。

小零食

好吧,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童年那些可爱的小零食,它们就像我们童年的记忆一样多少年不变――

小浣熊干脆面陪伴了多少80后成长?如今它依然以1元1袋的售价矗立在超市货架上,继续陪伴90后、00后们;真知棒棒棒糖还是0.5元1根;女生最爱的虾条依然是0.5元;麻辣方便面现在还是0.6元;瓶装矿泉水数年如一日的1元多一瓶,价格在小数点后波动;据说600ml的可口可乐入市初就是3元一瓶⋯⋯

以小浣熊干脆面为例,作为台湾统一公司打入大陆市场的一张王牌,当年统一公司费了不少心思,出色的宣传是其成功的绝招。如今一说起小浣熊,大家记忆里是里面的“水浒108将收藏卡”,可能不少80后至今还收藏着。小浣熊曾一度退出市面,大概三四年前,小浣熊又重出江湖,并推出了Bar BQ等新口味。作为统一这样的大公司,旗下有方便面、饼干等众多产品,小浣熊维持1元的定价也许并没有太大的盈利,但是冲着80后90后的怀旧情结,销量绝对不低,即使每袋利润微薄,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何况这是一个几十年积攒下的口碑产品,比任何广告都更具说服力。

彩票

福利彩票从诞生之初便是2元,还记得小时候跟爸爸妈妈去广场上抽奖,10块钱买5张,拿在手里一张张认真地撕,所有人都看着一等奖的面包车眼红。如今双色球依然是2元,不过奖品早已是几十万数百万元的人民币,在当时看来是天文数字了。当年若是中500万,这么庞大的财富简直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而如今中500万,也就是一套房子而已。

自行车

上世纪90年代,我上初中,父母给我买了一辆阿米尼自行车,全部是无缝钢管制作,轻便好骑,600多元。班里同学的自行车普遍价格二三百元,大家都很羡慕我。如今自行车依然是这个价格,只不过自行车的样式变得更加时尚、小巧便捷。钢材的价格并没有降低,但是人们的自行车购买力显然大幅度降低了。不知您注意没有,如今大街小巷行驶的是电动自行车,数千元一辆,售价相当不便宜。从代步的意义上说,自行车以10倍的提价完成了更新换代。

文具

圆珠笔依然是1元一支,赶上超市捆绑特价,平均下来几毛钱一支还赠一大把笔芯。还有那些小软皮抄,依然是1元一本,当然,“韩国可爱系本子”除外。似乎文具上只要加了“韩国”二字,价格就可以翻倍,充分说明了设计的重要性。

木材成本升高,人们审美要求提高,还有多少学生愿意使用1元的小软皮抄?现在连写个信,信纸都是1元一张的“唯美系”。朴素的“工作手册”还在,只是我们早已不朴素了。

涨价不是政府说了算

另外还有很多几十年没涨价的产品,比如塑料制一次性打火机,几十年如一日的1元一只。公共厕所,虽然在北京免费了,但有某些个别收费的依然是5毛钱一次。不涨价的原因,品牌效应也好,成本降低也罢,在通胀的当下,我们必须对这些没有涨价的东西保持一定的敬意。它们是安慰,是希望,是商家的良心。

专家说了,通胀中涨价最多的是生活必需品。这样一来就给老百姓一种感觉:挣钱没用,要用投资抗通胀。于是各大银行推出各种理财产品,老头老太太也开始投资基金。最苦的是那些老老实实把钱存银行的人,眼睁睁看着银子一天天缩水,心生怨言。然而专家说了,生活必需品的定价权并不在我们政府手中。为什么呢?不得不提到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涨价最多的产品:石油。

石油在粮食生产中所占成本为40%,像农药、化肥、运输都来自石油。一说到石油便是国际范围的大问题了,战争都不能解决,我们又能奈何?所以通胀的问题非常复杂,不能归咎于政府调控。

下面盘点一下涨价最多的产品:

石油

首当其冲。10年前,国际油价40美元一桶,国内93号汽油零售是每升1.8元人民币。现在国际油价每桶是95美元,国内93号汽油零售却涨到了每升7.6元人民币。国际油价翻一番,我们翻两番。至于原因,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无数经济学家写了n本书妄图给我们解释这件事。

房子

10年前,一个中等白领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1.5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月入1万还买不了五环内1平方米。2004年,西二环西直门的中高档公寓开盘价五六千一平方米。建国门金宝街附近贡院六号,开盘价是4万一平方米,当时被媒体称为北京楼王,所有户型全部豪华装修,厨房卫浴设备一水儿的意大利、德国进口。现在四环内比比皆是三四万一平方米的房子,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7年间。

墓地

有比房子涨得还厉害的东西?墓地。

三年前,昌平一块墓地不过几千元,现在最便宜的也要万元左右。由于离市区最近,海淀区的几处公墓是全市涨价幅度最高的,9年时间涨了20多倍。墓地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我们一年起码要涨两次价,每次10%到30%,这是行规。已经连续涨了好几年了。”

墓地疯狂涨价的原因,是“五环以内可用土地越来越少”。安葬了不少名人的万安公墓一共100多亩地,用一点少一点,所以工作人员说:一年只卖100多个墓位,名副其实“一墓难求”。

房价和墓地的涨价,促成了一句流行语:活不起也死不起。

猪肉

10年前,精瘦肉8元一斤,现在18元一斤,翻了一倍还多。即使不看10年前那么远,猪肉都是近期内涨幅最大的商品。

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猪肉价格上涨43.5%。猪肉应该是继去年的“疯狂的绿豆”之后又一“暴涨户”,暴涨的原因自然跟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有关。我们不怕猪肉涨,就怕吃到不安全的肉。正是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极大不信任,以及对健康的关注,引发了这多起涨价事件。

当然,国际油价上涨,玉米饲料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增加,也是猪肉涨价的必然因素。

鸡蛋

10年前,鸡蛋两块钱一斤,如今鸡蛋已经“破五”,成为继猪肉之后最令人头疼的商品。与此同时,路边的煎饼果子也身价高涨。记得上学时一套煎饼果子1.5元,多年不吃,再去路边一问,起价3.5元。要想多打一个鸡蛋或加根肠,怎么也得5元。鸡蛋的涨价带动所有周边产品,味多美的面包蛋糕也在大幅度涨价,随便进一家面包店,5元以下的面包基本上小到不行,也就在3年前,5元可以买一个奢侈的肉松包。

鸡蛋价格上涨的原因,跟猪肉一样:玉米价格的上涨。据养鸡专业户介绍,如今一斤鸡蛋的成本,光饲料就要3.5元,刨去水电等其他费用,一斤鸡蛋卖5块多钱真不算贵。

正确理财是王道

原本一两块钱就能搞定的早餐,如今怎么也得5元才能吃饱。麦当劳麦辣鸡腿堡还是10元一只,多年来只涨了0.省略

上一篇:哈文说春晚 下一篇:红蜡烛,照亮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