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期待“联盟式”共赢

时间:2022-05-02 03:57:41

钢铁工业:期待“联盟式”共赢

面对过剩产能治理任务依然很重、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原材料保障问题长期存在、环境保护继续加压、融资困难等问题,2015年钢铁行业该如何发展?

2014年是“十二五”的第四年,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节能减排依然是这一年的主要任务。展望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生产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低;钢材出口阻力增加,下行风险加大;下游投资增速减缓,消费增长乏力。面对过剩产能治理任务依然很重、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原材料保障问题长期存在、环境保护继续加压、融资困难等问题,2015年钢铁行业该如何发展?

展望2015年,预计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钢铁消费增长,产能过剩依然突出,出口频繁遭遇双反,对此,赛迪智库提出了加强行业管理与制度建设,强化过剩产能治理工作;统筹解决难点与重点问题,促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联盟式”共赢,改善行业发展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等对策建议。

依旧过剩

(一)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增速低位运行。

2014年以来,国内钢铁工业生产继续呈现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国内钢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较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国内粗钢产量6.18亿吨,同比增长2.3%,生产保持较高水平。

展望2015年,钢铁生产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一是经济环境利好钢铁工业发展。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欧元区实施3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升级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稳定,都将带动2015年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国内消费整体平稳,但受投资相对不足的影响,虽然不改国民经济增长态势,但经济增长速度将较2014年有所下降。

二是钢铁行业产能继续增加,供需不平衡将是今后钢铁行业的常态。2014年我国高炉新增产能3000万吨左右,相对于本就身陷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而言,后期产能释放压力依然

很大。

三是下游消费对钢铁消费仍然构成一定支撑,但难有大的增幅。虽然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船舶行业出现好转迹象,新能源汽车消费有望保持快速发展,部分机械工业产品产量继续增长,这些都将有效支撑钢铁消费。但同时也存在影响钢铁下游消费的不确定因素,如工业经济增速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速下滑。综上来看,在宏观经济稳中有进、产能继续增加、需求继续增长的作用下,2015年粗钢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考虑到中国钢铁下游行业增速放缓的影响,预计2015年粗钢产量增幅将维持在2%左右。

(二)出口阻力增加,下行风险较大。

2014年1-9月,钢材出口大幅增加,全国累计出口钢材6534万吨,同比增长39.3%;累计进口钢材1101万吨,同比增长5.0%;累计净出口钢材5433万吨,折合粗钢5780万吨,同比增长49.2%。照此估计,全年净出口粗钢约7700万吨,远超2007年的最高

水平。

2015年,预计我国钢材出口增长乏力,下行风险较大。一是虽然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美国制造业的强劲复苏,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有望带动国际市场的钢材需求。但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对俄经济制裁,乌克兰局势的不确定等因素将为趋稳的世界经济埋下隐患。二是钢铁行业面临全球性的产能过剩,特别是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钢材出口频繁遭遇贸易摩擦,未来我国钢材出口将面临更大的阻力。三是鉴于我国进口铁矿石依赖度较高、环境保护日益增强以及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政策或将面临再次调整,从而抑制低端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四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环保成本的不断增长,我国钢材产品低成本优势消减,出口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三)下游投资增速放缓,钢铁消费增长乏力。

2014年1-9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8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三个领域的投资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从下游需求看,受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2014年1-9月,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达56020万吨,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5.2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投资对钢铁消费的带动作用减弱,钢铁消费将难有大的增长。一是部分政策措施将抑制投资需求。如为治理影子银行,2013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107号文)》;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一系列措施将制约资金供给,影响投资。二是从钢铁下游行业来看,房地产高库存、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投融资机制以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等因素都将制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抑制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下游行业消费增长,减缓钢铁消费增长速度。

任重道远

(一)过剩产能治理任务依然

很重。

经过近几年对过剩产能的治理,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得以缓解,但今后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2014年我国钢铁产能约为11亿吨,在严控新增产能的情况下,预计2015年我国钢铁产能将维持这一水平。按照2015年年产8.4亿吨的粗钢生产水平计算,2015年粗钢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76.3%,产能过剩问题较2014年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国际对产能过剩的评判标准(国际判定标准是产能利用率低

于78%)。

二是我国仍有部分落后产能尚未淘汰。2014年政府计划淘汰钢铁产能2700万吨,但到9月底只完成了63%。目前三级以下钢筋生产还占有一定比重,部分热轧硅钢片仍在悄悄生产,更有大量热轧窄钢带继续充斥市场。

三是淘汰落后产能绝不仅仅是数字的下降,由此带来的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等问题也不容忽视。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5年内再压缩钢铁产能8000万吨的发展目标。以人员安置为例,如果按照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每1000万吨钢铁产能直接就业人员2万-3万人计算,那么压缩8000万吨产能将直接影响16万-24万名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进一步考虑压减钢铁产能对港口、运输、焦炭生产、钢材加工等钢铁上下游产业的影响,则需要安置的人员将会更多。综合来看,我国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依然很重。

(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从产业结构来看,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产业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首先是产品结构方面,部分高端钢材产品自给能力不足,特别是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核心部件的关键钢铁材料仍然受制于人,这需要我国科研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不断完善,需要研发人员的不断努力创新以及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成功转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其次是产业布局方面,许多位于城区的钢铁企业受环保约束,面临搬迁任务,新厂区的选址、规划、建设以及旧厂区的拆除、改造等一系列任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无论是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的优化提升,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还是企业组织结构与资金结构的优化,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型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

我国是钢材出口第一大国,2014年以来钢材出口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并将再次创下钢材出口历史新高。伴随大量钢材出口带来的是来自多个国家的贸易摩擦。自2014年初以来,我国钢铁业面临来自欧盟、美国、墨西哥、巴西、泰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涉及多种钢铁产品,其中包括电工钢、镀锌板、冷轧不锈钢等高附加值产品。2015年,面对全球性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将日趋严重。而且,随着各国钢铁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端产品的自供能力不断提高,高端产品面临贸易摩擦的风险加大。综合来看,我国钢材出口国际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贸易环境。

(四)原材料保障问题长期

存在。

2014年1-9月,国产成品铁矿石3.9亿吨,约占消费量的45.9%,较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尽管国内铁矿石产量不断增长,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有54.1%的铁矿石消费完全依赖进口解决,铁矿石进口数量高速增长。2014年1-9月,我国进口铁矿石7.0亿吨,同比增长16.4%。

我国钢铁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一是从矿石质量本身来看,国产矿难与进口优质资源相媲美。我国铁矿石品位低、伴生矿居多,矿石质量差,需配加一定的进口矿才能满足高炉大型化的冶炼要求。二是从生产成本来看,进口矿成本优势明显。由于我国铁矿石品位低、杂质多,采选困难,有的甚至需进行多道选矿工艺才能满足生产需要,其成品矿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外矿山的生产成本。三是从钢铁企业消费喜好看,在同等价格同等品位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进口铁矿石。四是从国产矿供给来看,受资源储量和投资周期影响,我国铁矿石产量不可能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以满足钢铁生产的全部需求,另外一旦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倒挂,国产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部分矿山停产限产,也会影响国产铁矿石的供给量,而进口矿由于仍有很大的利润,会趁机抢占国产矿市场份额。综合来看,原材料依赖进口将长期存在。

(五)环境保护继续加压。

继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之后,2014年我国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涉及钢铁企业150家,产线396条,要求全部建成满足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的治污工程。为促进企业治污减排,2014年9月我国了《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将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至不低于每污染当量1.2元;加强污染物在线监测,2015年底前,重点监控钢铁等主要污染行业,将实现严格按自动监控数据核定排污费。由此可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2015年我国钢铁工业将承受着更大的环保压力。

(六)融资难问题困扰行业

发展。

随着银行信贷对钢铁行业收紧,钢铁行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影响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由于个别钢贸商跑路引发银行采取更加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部分银行对钢贸商采取抽贷、停贷以降低其信贷风险,直接导致钢贸商资金链断裂并不断向其上游的钢铁企业传导,致使部分钢铁企业濒临破产。

另一方面,为有效治理钢铁行业自身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钢铁企业贷款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核,另外还有银行执行“两高一资”退出信贷计划。融资难不再单单针对钢贸商,这也已经成为困扰整个钢铁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有些资金困难企业为了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不得不维持较低的原材料库存。

转型迫在眉睫

(一)加强行业管理与制度建设,强化过剩产能治理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积极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清理整顿违规产能,严禁控制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二是继续严格按照《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对钢铁企业进行核查并就相关结果予以通报,规范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迫使成本高、污染严重的钢铁企业进行整改或退出市场。三是对淘汰过剩产能的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特别是鼓励地方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四是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借助环保标准、财税政策等措施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

(二)统筹解决难点与重点问题,促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一是构建“政产研学用”一体化,开展一批行业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研究,提升行业科研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优化钢铁产品结构。二是促进城区企业搬迁,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好、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三是推动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积极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发挥信息化在钢铁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组织、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环节的突出作用,促进钢铁工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解决融资难的关键问题,采取有保有压的银行信贷政策,特别是对于有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三)促进“联盟式”共赢,改善行业发展环境。

一是在国内钢铁企业间建立“横向联盟”,通过研发合作在降低各方研发投入、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技术共享;通过财务资源共享获得新的财力资源、降低财务费用成本;通过生产合作增加规模经济;通过销售合作降低销售成本,实现市场共享等。二是国内钢铁产业链上的企业建立“纵向联盟”,通过与上游矿山、煤焦企业合作,保障自身获取物美价廉的原燃料,同时保障了上游企业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收益;通过与造船、汽车、建筑、机械等下游企业合作,保障自身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较低的销售费用,同时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加快实现从生产商向服务供应商的转型。三是积极鼓励与国外钢铁产业链上的企业组建“内外大联盟”。与上游企业,通过参股、合资等形式与矿山企业合作开发,保障原材料供给;与国外钢铁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以减少双方贸易摩擦,共同研发实现技术共享;与下游用户,开展联合开发,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等。

(四)坚持绿色发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增强企业全员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思想意识,加强组织宣传与学习,增强企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二是加强钢铁企业环保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对于不满足环保要求的企业要限期治理,逾期不达标予以关闭;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准入制度的企业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监督检查。三是积极开展钢铁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取铁矿石尾矿有价组分,回收含铁尘泥,回收高炉煤气进行余压发电,利用冶炼废渣生产水泥、渣粉、砌砖等建筑材料,提升钢铁行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等。四是加快钢铁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组织实施静电除尘、在线监测等一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

上一篇:汽车工业:大力扶持自主品牌 下一篇: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跨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