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数学问题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能力

时间:2022-05-02 09:19:00

改变数学问题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能力

1.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实现第一个转化。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和非数学的)时,要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换言之,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生活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炼出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很多题目都配有文字和插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理解上有所不同,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应给不同的学生带上“有数学眼光的眼镜”,培养从不同角度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实现解决问题中的第一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

2.强调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实现第二个转化。过去应用题都是分类教学,对每一类的题型都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往往掌握得比较好,运用得心应手。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等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但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敢讲数量关系,害怕学生思维被关系给框住。

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的。当我们购物时,就需要与“花钱”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涉及“单价”“数量”“总价”。再如出门乘车,要涉及“速度”“时间”“路程”……这么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源于生活,又用于数学。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总结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熟练地记住它,用它去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走出为应用而应用的尴尬境地。

3.探索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成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会受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学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搜索和理解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策略,反思方法。其中搜索和理解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保障;确定解题策略、反思方法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

4.注重教学策略反思,加深理解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注重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授学生必要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上一篇:走进幼儿创造的天地中 下一篇:试论中职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