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5-02 07:27:41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回顾人类科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的每一次科学认识上的飞跃,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源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是没有问题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计算或实验技巧,而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考虑老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学生如何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呢?这有赖于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或者学科学习中,于无疑处寻找问题的一种行为的主动性,即孔子所说的“每事问”,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应多问几个“为什么”,都应思考其中是否蕴藏着新的问题。

事实上,问题意识得到了古往今来很多先哲的重视,正如陶行知先生在诗句中所说:“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国内的多次演讲中提出学习不应是“学答”,而是“学问”。但是,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不容乐观,如我国学者解决世界性问题和提出世界性问题的比例数据说明,与西方学者相比,我国学者的问题意识相对薄弱,提出问题的能力不高。难道我国的学生天生缺乏问题意识吗?我想不是的,一般成年人都曾有被小孩不断追问问题的时候,事实上自从儿童学会了说话,就开始了他们以“什么”为特征的第一个好问期,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儿童追问的对象,就是在尚未能言语的时候,儿童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提问”。目前,半岁左右的小孩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停地用充满新奇的眼神左右张望,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对周围世界“提问”和探索,只是我们多数人未能及时地理解。当儿童对周围世界中的所见所闻略微熟悉后,他们又开始追问“为什么”。可见,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与生俱来的,但是在教学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主动提问的数量明显减少了,为什么呢?固然随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更为成熟,提问时可能更容易考虑他人对自己提问的感受或者评价,以及提问的场合等,所以提问更为谨慎,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问的不确当的处理。

如何发展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当然,意识到问题在学习中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学会提问了,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了。

让学生会提问,首先应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提问。因此在教学中,应避免将问题分解得过于具体详细,而应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可以提问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源。

其次,应让学生敢于提问,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应勇于将问题“提”出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自己不能解决时,勇于将问题交给老师或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当然,也许有些问题现在尚不能获得解决,提出来让自己或大家思考,暂时存疑,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后续的学习,在未来的学习中获得逐步解决也是可以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经常提问,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而不要因为学生提的问题质量比较低,对学生进行打击、讽刺、挖苦。对于学生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适当的制止,也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你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学生现有的学历范围而敷衍了事,这时可以给予学生提出一些思考的建议,指引一下研究的方向。当然,如果自己实在不会,也没有思路,大胆地承认也未尝不可,“这个问题,我现在没有考虑过,课后让我们再研究研究吧”。

当然,仅有老师的示范性提问还是不够的。教学中应给与学生大量的自主提问的机会,在初始阶段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进而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与解决。在某节课或者某个教学内容学习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小结,并反思所遇到的问题,现在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你又会发现什么新的问题,预想你将会遇到什么新问题,展望将要展开的学习内容等。

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提出的训练时,在初始阶段应以鼓励为主,而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经验的丰富,还应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或者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例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形式,而并非一个绝对的教学任务。不要认为每节课都要提出问题,那样就将问题形式化了;不要一疑就问、有疑必问,让学生通过思考后再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解决,教师就不要急于直接给出解答,可以要求学生再想一想,或者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就可以避免问题流于肤浅化和表面化。问题的表述也要尽可能清晰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或整理的方式,使学生的问题更为清晰。

对于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通过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就能完成的,应是长期课堂教学致力追求的目标,需要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具体做法还有待于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法(初中数学).

2.孙维刚.初中数学.

3.戴丽萍.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4.王梓坤.中学数学思维方法丛书.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山县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下一篇:互动,让初中美术教学凸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