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共融发展

时间:2022-05-02 06:57:58

顺德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共融发展

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浙江、广东和江苏的南部地区。30多年来,产业集群发展表现出较高的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产业的集聚必然需要人才的集中,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产业集群出现的必然保障。高职院校作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与保障,双方的协调与配合问题一直是产业界与理论界关心的焦点。

2008年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各地,昔日的广东四小虎之一——顺德也未能幸免,长期以来依靠成本优势占据市场的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批落后的传统产业面临淘汰之时,一批新兴产业也孕育而生。传统产业的衰落,新兴产业的诞生,也预示着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在地方产业转型之时,面临着专业的调整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

顺德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从2005年顺德地区政府正式实施“三三三”产业发展新战略,到2010年提出发展“阳光经济”的产业转型战略,顺德地区构建了现代产业的基本框架体系。一方面,顺德拥有传统和特色产业为龙头的家电、家具产业集群,以信息家电、机械装备及模具业、涂料业等为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呈方兴未艾之势;另一方面,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汽车配件与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次产业变化趋势

从表1、图1来看,2006~2010年,顺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的态势。其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顺德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4.60亿元,增长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 0.5%;第二产业产值1223.60亿元,增长18.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5%;第三产业产值677.37亿元,增长8.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0%,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2∶35.0。

支柱产业的发展及转型

顺德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中国家电之都”、 “中国燃气具之都”等美誉。长期以来,以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家具等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传统支柱产业创造产值1600多亿元,其中,家用电器类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创造产值近798亿元,占48%,成为推动顺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见图2。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顺德通过采取“腾笼换鸟、转移产业”的方式,分别在新兴、廉江、德庆、英德、韶关武江区等地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2010年顺德提出发展“阳光经济”的产业转型战略,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汽车配件与制造等新兴产业。

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三次产业匹配情况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是顺德当地唯一一所高职院校,1999年成立以来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升级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学校现设有8个系、1个二级学院和1个理论课教学部,37个招生专业,隶属于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分别有1个、14个、22个。见表2。

以“高职专业数比例占产业GDP比例的比值”反映顺德地区三次产业与高职专业设置的匹配程度,比值接近1,说明专业设置基本匹配,比值偏离1较大,说明专业设置较不合理,存在设置过多或不足的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顺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情况有所出入,适应第二产业设置的专业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这一比例占其产值比例的60%。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止跌回升和国际经济环境回暖,顺德内销与出口市场也日渐回升,带动整体工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与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偏少也不无关系,尤其是对应新兴产业的专业更是奇缺。此外,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明显偏多,专业数量比例与产业GDP比例相比,高达1.7。这也说明,目前顺德技能型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紧缺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高职专业设置与重点支柱产业的适应性

从顺德高职专业设置与传统支柱产业适应性来看,高职专业在家电、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家具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包装印刷、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九大支柱产业中分布不均衡,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设置较多,占到整个专业数量的13.5%,而其他产业方面的专业设置较少,尤其是汽车配件、包装印刷与纺织服装产业方面,没有相应的专业设置。见表4。针对地区产业特点,顺德职院也设置了家具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园林技术三个重点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随着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阳光经济”产业转型战略的实施,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配件与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起来。这就要求,顺德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应着力向汽车配件、包装印刷、纺织服装等专业方面倾斜,以走向人才培养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合的良性发展轨道。

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反作用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当地,以地方产业发展为标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适时调整,以使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一是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顺德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服务于第三产业的经管、酒管、艺术类专业为主,而第二产业对应的应用化工、汽车配件等专业相对较少,尤其是地方产业升级后的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更是少之又少。配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顺德职业院校要增强专业与地方的结合度,侧重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研究,形成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实现专业转型。

二是做好重点专业建设,实现重点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的有效衔接。当前,顺德的GDP增长70%以上都来源于九大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只有40%,顺德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与地方支柱产业的结合度偏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要针对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汽车配件等支柱产业,建设与之相对应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如纺织服装类专业群、包装印刷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等,并进一步拓宽传统支柱产业的专业群,配合品牌产业打造地方品牌专业群。如园林艺术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家具设计类专业群等。

专业设置与产业就业市场相契合

人才市场需求量是体现专业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专业发展的前景。从2011年统计结果来看,顺德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9%以上,但也有部分专业的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且就业岗位的对口率较低。鉴于此,为提高现有专业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专业数量,以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的先导指标,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和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停办或者合并就业市场需求小、学生就业岗位对口率较低的专业。以使学校资源用到重点专业建设中去,提高学校整体资源的利用率。

课程建设与工作任务相衔接

为满足地方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职业院校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应以产业集群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特色、课程体系特色、教学模式特色。

在实现课程建设与产业工作任务相衔接方面,做到:一是在相关行业或企业的参与下,按照各集群产业职业领域的特点,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并将职业岗位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建设中;二是按照产业典型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项目化教学。

实践技能培养与产业技能要求相吻合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要突出行业背景调研、产业效益调研等,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产业技能要求相一致。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与产业集群建立联系,建设高仿真的“实境”教学环境;在教学管理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考核上,突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顺德产业集群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07JT1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关于海外校友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辽宁省低碳旅游开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