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苦海 而是一片乐土

时间:2022-05-02 02:04:59

教育不是苦海 而是一片乐土

摘要:本文着重从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中老师的两点职责来论述当今的教育,应该成为孩子们钟爱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关键词:教育;苦海;乐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34-02

当一个90后的孩子在他的文章里说"我不原谅――中国教育",当众多的网友纷纷拿"就像中国足球和足球是两回事,中国教育和教育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来调侃学校,当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彼此没有尊严的怒目相向时,无路可走的中国教育必然会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可能这样的变革,早在20年前,我们还是学生时,就隐隐的期待着,直到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时,才发现中国教育让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可能还有整个人生理想。这20年,也许我们都是牺牲品。

所以,教育就应该像诗人叶芝所说的,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窦桂梅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这些书,正是帮助每一位教育者成为普罗米修斯,借助课堂教学改革点燃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我们从这些教育家的倾心之作中汲取营养,寻找课改正确有力的方法,我们也从同行先行者中学习非常有价值的课改经验,并且艰难的效法、推行、改进、再毅然前行。虽然目前我们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是那样的一点点小兴奋、小惊喜,正持续不断的给与我们课改的动力。不得不说, 这样的一小步来之不易。

1.它不是简单的换换位置,加加分数,这里蕴藏着许多种坚持

1.1 坚持爱每一位学生。课堂改革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当他们中的大多数感受到老师的耐心和诚意时,他们才能相对主动配合,这种配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班级氛围才能越来越好。这里需要强调"爱" ,学生感受到的"爱" 应该是适时的宽容,适时的关心,适时的严厉,但绝不是纵容;应该是主动倾听,真诚交流,而不是敷衍;应该是挖掘学生优势,而不是放大劣势。在国外有一种理念叫"无差异优势",也就是说你爬山好和你数学好是没有区别的,曾经就有一个学生成绩平平但酷爱登山、生活态度积极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虽然中国教育体制还未能走到这一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不断挖掘学生优势,爱才能持久;只有无差异看待优势,爱才能公平。

1.2 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我所带的另外一个班是个美术班,这个班的班主任每天早上清查所有科目作业,抽查当天早读课所背科目内容,只这一件事,收到的成效是,早读课积极,作业几乎都能按时完成,自习课安静。从郧西一中回来,按照年级要求,课前2分钟,晚自习6:40站着读书,如此坚持了2个月,在学习上确实有成效。所以不论做什么,每个学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六个学期就是六种改变,这六种改变形成的合力可能对于高考来说不在小。

1.3 坚持培养得力的班干部。普通班级首要任务就是维稳,如果仅仅只靠班主任管理,班主任疲惫不说,收效甚微,所以培养得力的班干部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班,有特别讲原则的女班长,有成绩很好的男班长,有能管理早晚自习的单双周学生班主任,有带操口号响亮的体育委员,有负责的卫生委员,有时候选对一个班干部是运气,但更重要的是眼力,这种眼力必须来自于你对她们的全面了解。以我所见,凡没有原则的班干部无论成绩好坏大可不用。另外需要全面了解班干部工作,好的应奖励,不好的严厉批评,当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困难,要和他们一起解决,给其信心,树立其威信。

以上这些小小的坚持,使班级管理更加井然有序,也是课堂改革的有力保障,在这样的保障下,在"自由,快乐,高效"的理念下,必然能实现诗人叶芝对教育的憧憬,点燃学生心中的那团火。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一改往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可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教师的功用削减了,而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较之以往,更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每个学生更为复杂的互动中来。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每个学生,教师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安排适宜于各组的具体任务,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但是,我们在施行时,往往是单线条、模式化,既不根据班级情况定机制,更不会具体到每个独立的学生的体验,所以自主合作的课堂往往在新鲜。

2.一阵后不仅难以为继,甚至会更加糟糕。所以我以为,教师为了点燃课堂这把火,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1 充分的了解你的学生,他(她)的兴趣、经历、家庭环境、阅读、朋友圈、价值观等,这样课堂的引导和判断才会更加准确。比如,我们会设置小组问题和引导小组的讨论,只有问题的设置和小组的讨论越能接近他们的日常体验,他们的积极性才会越高。

2.2 课堂形式尽量多元化。当小组合作模式化后,老师往往就简单的发导学案,小组回答设置好的问题,不同学科的课堂如出一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特别容易产生倦怠感。就拿语文课堂来说吧,比如听某位老师讲《动人的北平》,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和理科老师一样,让学生把答案提前写在黑板上,课堂中再逐一请学生讲解这些答案,老师只需要对答案进行点评。可是林语堂先生的生活情趣学生从中一点都没有得到,跟本就没能体会所谓"动人"是从何而来。朗朗的读书声也未能从课堂中传出来,这样的课堂,尤其对于语文来说,是致命的伤害。所以,我更欣赏,有些老师,在讲诗歌时放音乐,在讲散文时让学生演茶艺,在讲议论文时组织辩论赛,课堂形式丰富多彩,真正的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外,如果有可能,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些家长在某些科目上是有相当的功底,只要能够有时间参与到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来,当学生感受到一种教学上的陪伴,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前所未有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点燃学生内心的火,并且让它持续不断的燃烧,让为学生所恐惧的苦海变成一片为他们所依恋的乐土,亦必须加强班级管理,创建一个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班级,使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这里,才会有共同学习的意愿;不仅如此,课堂教学上也需要多动脑,想办法,使课堂在井然有序的基础上,生动起来,这样那团火才能真正持续的燃烧下去。

参考文献:

[1] 《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

[2] 《我不原谅》钟道然

上一篇:浅谈小学高校课堂和作文教学的经验和实践 下一篇:课堂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