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时间:2022-05-01 07:34:50

努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2010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我省经济发展既面临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有利机遇,又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省经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增长方式集约化、产业组织合理化、运行调节科学化为着力点,努力实现工业和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为“十二五”全省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打下较好基础。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

目前,传统产业仍然是我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现有的优势和基础。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产权结构从单一制向多元化提升。具体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全面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举措。积极探索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手段、方法和路径。建立完善转型升级的分类指导推进机制、目标考核推动机制和示范区评价机制。二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继续组织实施“万亿技改促升级计划”和企业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的衔接互动机制,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中央投资专项。三是深入抓好21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试点。紧紧围绕市场话语权,推进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带动、空间平台优化、创新发展推动、政策要素支撑“五大工程”;抓好“五个一”建设(即一个领导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举措、一个专家指导组、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国际竞争优势。分层抓好县域型、市域型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试点。四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产能过剩行业预警预报制度。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皮革、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推动新一轮热电联产改造,促进老旧高污染机组的大批淘汰和高效低排放的背压机组建设。贯彻实施《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加快淘汰粘土砖瓦窑,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关停20%以上的粘土砖瓦窑。推进小水泥粉磨生产装备的淘汰工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00万吨。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狠抓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推进“两化融合”,抓一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制定“两化融合”年度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抓好21个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两化融合”工作,培育和推广一批“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单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力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扶持建设一批行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纺织、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抓一批关键技术研发。继续实施“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积极引导企业以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为支撑,加快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组织实施四方面技术创新专项: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力求在重大技术产业化方面有较大突破;一批重大装备技术创新专项,力求以精密制造为突破口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进程;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运用高新技术提升现有的制造水平;一批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研发项目,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积极应对欧盟EUP指令。加大新产品开发支持力度,完善工业新产品管理办法,全年争取开发省级优秀新产品1500项以上。三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抓一批科技转化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培育5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区,选择10个行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抓好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再认定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内联外引,加快建设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国外中小企业先进技术转化平台和国内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以做大规模为目标,有选择地培育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浙江工业的新基础。一是加快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合力培育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二是选择确定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化推进方面下工夫,加快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2010年主要抓好生物产业、物联网产业、3业、电动汽车推广应用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规划制订和政策出台。力争在大乙烯产业链建设、装备制造业两中心(铸造中心、锻压中心)建设以及产业用布和高新纤维发展上实现较大突破。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实施一批光伏屋顶发电项目和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物联网产业重点建设无线传感网产业基地,在电力、公交领域实施一批无线传感网络示范项目,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3业重点是产业链的创新应用,落实好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推动一批工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3G平台相结合。生产业重点探索产业集群分离发展生产业,抓好生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实现从单个企业分离到整个产业分离,从分离后为母体服务到为整个产业和社会服务两大转变。

大力推进增长方式集约化

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集约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品产出。全省经信系统要继续从三个方面推进增长方式集约化: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继续深入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制定《节能降耗(2010年)实施方案》,分解落实,逐级考核,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降耗20%的约束性目标任务。加强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建设,完成《浙江省实施办法》的修改工作,加快《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立法进程。制定完成11项地方能耗限额标准,对已的标准开展宣贯和对标工作。加大能源监察工作力度,完成800家重点耗能企业(含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监察(审计)。加大新能源推广应用力度,实施钢铁、玻璃行业的余热余压发电改造。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抓好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和推进区域工业生态化四大重点行动。重点培育再生资源产业、再生能源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业等三大主要产业。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再生资源示范基地两大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发展再制造产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0家。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快研究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低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低碳产业选择标准,确定一批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产业进行重点扶持。2010年在全省抓若干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以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产业组织形态的提升是转型升级应有之义。以提高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落脚点,推动产业组织朝合理化方向发展。一是做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的良好氛围。建立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动态评估分析机制,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开展联合兼并重组,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积极探索企业联盟和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抓好建工、正泰两大集团的试点。二是做大中小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力争有5000家微小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着力抓好创业服务和融资服务两大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共性技术、教育培训、风险防范、对外合作等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开展中小企业金融环境改善试点,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担保机构,切实加强担保机构业务指导和监管。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组织,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激励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做精企业管理。在全省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深入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5111”工程,选择2000家企业推广精细化管理,完成精细化管理专门人才培训2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一批信息管理软件。继续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认真开展百家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示范活动。

大力推进运行调节科学化

工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经济正常运行为依托。2010年,全省经济在总体向好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复杂的形势客观(转下页)(接上页)上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经济运行调节的科学化问题。一是注重减压减负政策的落实,加大转型升级的政策力度,强化为企业服务。立足于巩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继续稳定去年以来陆续出台的税费减免和缓交政策。加强涉企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治乱减负工作。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化的机关干部下基层、进企业机制。二是注重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运行监测,强化基础数据分析。完善省级重点工业企业监测系统,建设市县两级重点企业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主要经济指标的波动变化情况,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走势,确保预测、预防、预警工作到位。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跟踪研究,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着力做好与我省结合的文章。三是注重外部要素制约的突破,加强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深化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加强转型升级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资金支持,科学用好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加强工业用地协调,确保重大项目及时“落地”。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保障煤电油供应稳定和重要物资正常运输,确保电力电量综合平衡,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篇:迷途知返 防微杜渐 下一篇:努力开创人力社保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