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泸西更美丽

时间:2022-05-01 01:55:05

红河州泸西县城西寺公房所在地,背山临街,几幢砖瓦房掩映在大树丛中,这里曾是泸西火炮厂的厂房。开朗和善的陶树芬从前就是火炮厂的一名女工。火炮厂的生意季节性太强,过年时供不应求,平常时候惨淡不堪。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陶树芬就下岗了。

仿佛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时过境迁,峰回路转,现在的火炮厂旧址,成了陶树芬独立经营的泸西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厂。各种回收回来的大大小小的塑料瓶,被装在硕大的尼龙袋里堆积如山。两边的厂房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剪掉塑料瓶上的包装纸,按颜色将瓶盖和瓶子分类,然后送到粉碎车间,加入洗涤剂,将塑料粉碎以后制作成半成品,就可以拉到外地进行深加工了。

从一名下岗女工到塑料回收加工厂厂长,陶树芬走过了十几年的路程。她在享受拼搏过后的喜悦之时,也坦言自己曾经“崩溃”过。

下岗之后,陶树芬曾在泸西县城卖过服装和鞋子,这是一份适合女性就业的工作。经过的经营,陶树芬的积蓄或可称为“县级富婆”,不敢和大城市的富豪相比,但在泸西生活却是绰绰有余。

就在一帆风顺之时,2000年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让陶树芬血本无归。

几乎一夜之间,陶树芬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她说自己当时只知道“哭”,“转过来哭,转过去也哭,眼睛都哭出了血。”整个人都是麻木而崩溃的,走在街上遇到下雨,也不知道躲一躲。由于眼睛受损,她开始戴上了眼镜。

那段时间,陶树芬身无分文。儿子生病,送到医院,还是一位相识的计生局干部对医生说:“不怕,你先给病人打针,我认得她的。”并掏了200元钱递给陶树芬,才帮她度过难关。

就在如此的艰难之中,陶树芬觉得自己再也不能闲下去了,她必须振作起来。

2003年的一天,陶树芬和老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上正在播放一个回收塑料创业的故事,陶树芬当时就想,外省人能做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呢?这是一项美化泸西的事业。她的想法得到做保安工作的丈夫的支持。她找到信用社的一位朋友,贷款3万元,创业的梦想正式起步了。

尽管凭劳动吃饭,但陶树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告诉自己的朋友,从当初的老板娘到现在的废旧塑料回收员,她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每天将小货车开到各个收购点,陶树芬验货、过磅,她发动那些拾荒者四处捡拾,连工人也不敢请,凡事亲历亲为。谁知到2008年年底,金融危机来了,废旧塑料回收行业也未能幸免,上游收购价格从7000多元每吨下跌到2000多元每吨,陶树芬有些骑虎难下,退出?她觉得对那些多年跟随她分类和捡拾塑料的农民工不好交待。幸好,她坚持了下来,她把自家的那辆轿车和小货车卖了,首先发放了农民工的工资,看到他们把米买了回来,保障了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一个离开的人,她觉得自己的事业仍有希望。

就在陶树芬最困难的时候,泸西县各级工会通过“贷免扶补”的办法为她申请到5万元创业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现在,陶树芬的加工厂吸纳了十几名农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就近稳定地就业。来自泸西县沙塘乡的农民工老何是加工厂的元老级人物,从工厂成立至今,他就跟随陶树芬一起打拼,如今已是粉碎车间的主管。车间的员工中,有他的媳妇和儿子,一家三口每月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家在县城的小王负责塑料分类,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的上班时间比较灵活,但每月仍有八九百元的收入;另一名话语不多的女工王莉萍,是塑料分类的一把好手,每月的收入达到1000多元。加工厂的各个岗位,都是轻巧活计,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泸西变得更加干净美丽。

每年的2月19日,是泸西传统的旅游节,家家户户倾巢出动,畅游阿庐古洞。陶树芬也选择在这一天,请她的员工吃饭,发放水果等物,感谢他们的鼎力支持,共迎和谐发展的明天。

上一篇:盛夏防暑:多吃青菜多喝汤 下一篇:水富宜宾两县总工会联合调解一起农民工死亡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