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立足点

时间:2022-05-01 03:02:10

谈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立足点

摘 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课改走进深水区的背景下,如何静下心来寻找一条合适的高效教学之路是每个老师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有效教学的三个立足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立足点 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课改走进深水区的背景下,如何静下心来寻找一条有效的教学之路是每个老师迫在眉睫的问题,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有效教学的三个立足点。

一、有效教学应立足校情,以校为本

在目前升学考试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的前提下,每个学校都在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应地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我校也逐步开展了国防教育、科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颇具特色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形成独树一帜的校本教育。学科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办学理念指引着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推动着整个学校教育这艘大船往素质教育的彼岸前进。

例如我校作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学校,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文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注意三点。一是以课文为训练素材,通过《背影》、《回忆我的母亲》弘扬传统孝道;通过《论语》、《诗经》等名篇传播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唐诗宋词传播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二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为阅读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三是充分结合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佳节,举办语文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讲座等,帮助当代学生改正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冷漠。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语文教学变得更丰富、更多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有效教学应立足生情,以生为本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显性的学习结果即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精神、态度、价值观、审美等隐性的生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教学研究较少涉及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没有真正关照学生生命活动的多面性、整体性与体验性等,可以说这是没有抓住有效教学的本原与灵魂。

我校每个班几乎都有一半以上是外来工子女,因为成长生活环境因素相对而言大多数人较自卑、自闭、敏感,加上青春期常见的茫然、叛逆、多愁善感等,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就是复杂型的“新”学生。教学对象的变化,注定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课堂课余,我们应不啬给他们赞许的眼神、微笑。应不失时机,结合教材组织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他真棒,我想和他做朋友”等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或写作,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同学们学会团结,懂得欣赏他人,同时也能在这些外地生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下面通过一段学生习作片段《爱的天空有你也有我――一个外地生的真情告白》列举有效教学过程:那一天第二节课时,忽然听到同学们窃窃私语:那是谁的家长啊?我也好奇地往窗外一望,只见一位母亲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衬衫,裤管还是挽起来的,估计是从工地上过来的,且她脚上还踩着一双拖鞋,当时,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念头一起,我也旋即把头深深地埋进了课本,这一刻,我真希望妈妈找不到我……极不耐烦地打发她回去。下课后,我被林老师带到了办公室,当时的一席话语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畔:“同学,可能你刚才觉得因为妈妈感到难过、丢脸,甚至委屈,对吧?但,知道吗?妈妈黯然离去的眼神和背影,告诉我她内心可能比你更难过,难道你忘了刚学过的小说《小巷深处》那被无知虚荣所蒙蔽的女儿疏远盲人母亲了吗?忘了盲人母亲拄着拐杖,执著地、殷切地盼望女儿‘归来’的故事当时如何深深地感动你我了吗?难道你也已经想不起你母亲平时为家奔波劳累、为你无怨付出的点点滴滴了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听着听着,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当即流下了羞愧的眼泪。庆幸有林老师您,在我人生歧途中善良及时地拉了我一把,才使我免于“误入歧途”。

庆幸我们的教学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学生,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小巷深处》课堂教学及课外延伸应用教学),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建构起了健康人格,净化了心灵情感,提升了生命质量,实现了生命教育大背景下,关注的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有效教学应立足师情,以师为本

教师是学生生活学习中重要的互动者,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师的道德素养为标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修养、道德情操通过知识的传授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教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过程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西施皱眉,千娇百媚,东施效颦,丑态百出。教师因为兴趣爱好、特长强项、感情态度、性别差异等因素必然存在很多个性差异,如一定教育情境的控场驾驭能力;履行自己角色任务所具备的表演能力;对教材、文本、教育环境的理解表现能力等都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因为情况的差异,每个教师将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例如教授诗词《虞美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擅长,可说,可画,可唱,可诵,从不同的视听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只要能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则殊路也同归。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教师在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教学就像是品茶,育人应该“润物细无声”,这是公认的道理,大家在寻找教书育人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时切勿急躁和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应脚踏实地,立足实际,立足学校,立足师生情况,如此教育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唐海波.生命视野下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维度.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1.

[2]张国林.以师为本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光明日报,2007.10.

上一篇:γ-丁内脂的性能及各种生产工艺的介绍 下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